发力的增量业务!上市银行绿色金融全景图曝光

2024-04-22 23:16:50 来源: 券商中国 作者:张艳芬

  随着对房地产、传统基建等信贷投向的结构调整,绿色金融正在成为银行业发力的增量业务。

  从目前已披露2023年年报的上市银行数据看,六大国有银行,以及兴业银行601166)、中信银行601998)、招商银行600036)、光大银行601818)、民生银行600016)、平安银行、浙商银行601916),这13家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合计已突破20万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大行不仅绿色信贷规模均站上了3万亿元,而且去年一年的增量均超过了1万亿元,增速达到了三成至五成不等。可以说,上述每一家银行绿色金融业务可谓跨步式大发展。

  自2020年起,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理念相关因素逐步纳入金融机构考核,银行业绿色金融业务逐年创新,绿色信贷规模拾阶而上。同时,银行理财子公司、基金公司发行的ESG主题产品加速推出,绿色债券、绿色租金、绿色保险等相关投融资业务更是不断涌现。

  绿色信贷呈台阶式扩增

  自“双碳”战略提出至今,绿色产业升级、清洁能源产业及节能环保成为主要增长的贷款去向。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主力供给方,于近三年的绿色信贷投放额度呈现台阶式爆发性增长。从资金量角度出发,绿色贷款是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最大构成部分。

  从信贷规模看,截至2023年末,绿色信贷余额站上万亿元阵营的有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601988),上述4家国有大行的绿色贷款规模均在3万亿元以上,分别为5.4万亿元、4.05万亿元、3.88万亿元以及3.11万亿元。

  次之,国有大行中的交通银行、邮储银行601658)的绿色贷款余额分别超过了8200亿元和6300亿元,股份行中的兴业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与交行比肩,也站上了8000亿元的规模水平。

  再往下,多数股份行的绿色信贷规模在2000亿元至4600亿元的区间,例如中信银行、招商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以及浙商银行。

  近年来,绿色贷款保持高速增长,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2023年绿色信贷余额较上一年的增速超过了五成,分别达到了56.34%、50.1%,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增速也达到了三成以上,分别为41.09%和35.73%。

  也就是说,工农中建四家大行的绿色信贷总量和增量均领先同业,即2023年实现了三成至五成不等的扩张,全年的绿色贷款新增投放平均万亿元以上,分别新增1.4万亿元、1.35万亿元、1.1万亿元、1.13万亿元。

  绿色信贷的投放在银行内部各板块之间的比重在逐步增大。例如,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3.88万亿元,占贷款总额比重较上年提升超3个百分点。

  与国有大行一样,股份行的绿色信贷增速也呈现每年放量增长。2023年,光大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以及中信银行均达到了三成以上增速,分别为57.44%、46.87%、39.41%以及37.40%,且绿色贷款增速超过其他贷款增速。

  其中,兴业银行还披露了整体绿色金融融资余额,该行由2020年末的1.16万亿元增长至1.89万亿元,增幅63.78%,年复合增长率17.87%。存量贷款收息率与对公贷款基本持平,不良贷款率0.41%。基本盘中,绿色金融贷款占企金贷款比重分别提升9.93个百分点至25.56%,而房地产贷款占企金贷款比重下降至13.82%。

  光大银行明显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进行赶超,绿色信贷规模一举由2022年末不到两千亿元规模,跃升至三千亿元阵列。该行是当前已经披露2023年年报的股份行中唯一一家绿色信贷规模增速超过五成的股份行。截至2023年末,该行绿色贷款余额3137.62亿元,比上年末增长57.44%。

  “考虑到绿色贷款执行情况纳入MPA评估体系、绿色碳减排工具等结构性工具支持下绿色贷款盈利性有所提高、资产质量继续占优,且银行压降高环境风险行业贷款敞口让出信贷融资需求缺口,未来绿色贷款有望继续保持高增长。”中金公司601995)银行团队曾于2023年初作出预测,预计未来十年绿色贷款将成为增速最快的贷款类型之一。

  该团队预计未来10年内绿色贷款余额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21%,成为增速最快的贷款类型之一;10年内新增量约为117万亿元,对应年均新增贷款约12万亿元;绿色贷款余额占比或将由2021年的8%上升到2032年的24%,超过房地产贷款(包括按揭和对公贷款);增量上,十年后绿色贷款增量占比可能达到37%,超过基建成为第一大贷款类型。

  多牌照发力,绿色金融产品体系愈加丰富

  虽然我国绿色金融产品仍以绿色信贷为主,但绿色金融产品体系的丰富程度有待提升。从年报看,各家银行也在逐步探索多层次的绿色投融资产品体系,运用债券、理财、租赁、保险、基金、信托等多种方式,丰富绿色金融“工具箱”,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在绿色债券方面,着眼于绿色债券的发行、承销、投资和做市,不少银行积极于债券端探索各类投融资服务方式。

  此外,在“首单”探索方面,工商银行于2023年创新发行了该行首只全球多币种“碳中和”主题境外绿色债券、境内首单商业银行碳中和绿色金融债;中国银行于2023年成功发行全球首批共建“一带一路”,主题绿色债券和全球首笔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债券;招商银行在ESG债券方面,于2023年在境外发行全球首笔蓝色浮息债券,发行规模4.00亿美元,募集资金用于支持可持续水资源管理和海上风力发电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租赁由于契合了绿色项目在转型中设备改造换代、周期较长等特点,在服务绿色转型发展上具备独特优势。当前半数多金融租赁公司已将绿色租赁作为重点业务来发展,探索“租赁+”多种模式在助力绿色金融发展,不少银行旗下金融租赁公司绿色金租资产的占比已经占到了一半左右的比重。

  例如,农银金租探索建立了“租赁+信贷”、“租赁+股权投资”、“直租赁+EPC”等多种业务模式,巩固拓展集中式风电光伏租赁业务,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租赁业务,创新落地电力设备经营性、换电重卡租赁业务。截至2023年末,绿色租赁资产余额687.7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7%;占租赁资产总额67.9%,较上年末提升2.5个百分点。

  再如,建信金租绿色资产规模和占比持续双增,绿色租赁资产余额473亿元,占一般租赁业务的比重较上年提升8.77个百分点。招银金租2023年绿色租赁业务投放额达到了547.21亿元,占招银金租总投放额的49.67%,绿色租赁业务2023年末余额1215.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5.31%。

  (来源:理财公司ESG主题理财产品)

  在理财公司协同方面,理财资金亦成为绿色债券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理财公司也是发行绿色主题理财产品的重要渠道。

  例如,农银理财持续推出ESG主题理财产品,2023年新发行ESG主题理财产品26只,年末ESG主题理财产品共50只,规模368.83亿元。交银理财2023年新发ESG主题策略产品4只,规模合计48亿元,年末存量ESG主题策略产品总规模合计63.8亿元。此外,浙商银行也在2023年发行了该行首笔ESG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5000万元,资金优先投资于清洁能源、防治污染、生态保护等绿色产业。

  在代销理财方面,中信银行积极代销绿色金融产品,2023年代销ESG主题、绿色低碳环保和社会责任相关基金1.73亿元;还发行挂钩绿色金融债券的结构性存款产品191只,募集金额1083.85亿元。

  另外,银行旗下保险公司亦通过股权投资、配置绿色地方政府债、债权投资、产品发行等方式助力绿色金融发展。如截至2023年末,交银人寿投资绿色金融产品余额52.46亿元。

  与理财、保险公司一样,银行旗下基金公司、信托公司也是绿色金融的重要参与方,把社会责任、ESG准则和“双碳”战略作为产品布局的主要方向,持续完善ESG基金产品谱系。

  梳理上市银行年报披露的信息,可以发现,交银国际信托2023年新增两单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合计规模19亿元,新增绿色债券投资规模约12亿元等绿色金融业务;建信基金持有绿色债券余额25亿元,通过权益投资途径累计向清洁能源产业等方向投资金额达276亿元;招商基金2023年重点发行了招商社会责任混合基金和行业首只绿债指数产品招商CFETS绿色债券指数基金,2023年末招商基金共存续10只ESG相关产品,存续规模93.21亿元,规模较上年末增长154.53%。

  组织架构、考核绿色配套机制正在建立

  有银行信贷部门人士告诉记者,由于绿色低碳发展常常离不开前期的高成本、高投入,而后期的绿色效益回报期又相对较长,绿色金融的大力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绿色金融带来的收益亦是可期待的。以国内最早发力绿色金融业务的兴业银行为例,该行2023年末的公司绿色金融客户较上年末增长17.83%至5.83万户,其中,深绿客户(客户主营范围符合绿色产业指导目录)较上年末增长16.85%至5.39万户,带动存款规模超过2000亿元,户均配置产品3.4个,高于整体企金客户平均水平,绿色金融客户的综合效益不断提升。

  从整个金融行业来看,绿色金融从最早的自愿、自主经营模式,已然成为各家自上而下把握创新的风口所在。记者观察发现,早自2020年开始,诸如气候风险压力测试等内容便频繁出现在各大中资银行的年报和清单当中。这正表明金融业面对挑战,深知时间紧迫,正在快马加鞭采取行动。

  梳理当前各家银行年报中的绿色金融业务,可以发现,各家银行首先从战略上早已重视,并逐步加强绿色金融的布局。总结而言:在体制机制方面,设立绿色金融委员会,试点绿色支行、事业部,或设置绿色金融专职机构等;在激励机制上坚持考核引导,将绿色金融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在资源配置方面,针对行业项目融资需求,配置专项信贷资源,给予绿色信贷FTP定价、资本占用、授权、规模等倾斜力度。

  例如,在战略层面,交通银行构建形成“2+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明确2025年、2030年、2060年三个阶段的目标和重点任务,具体到“十四五”期末,该行绿色贷款目标为余额不低于8000亿元,力争达到1万亿元。“N”指各类绿色金融专项政策,包括组织架构、业务管理、支持工具、细分行业、产品集成、审批政策、考核评价、区域发展等。

  又如,在试点机构方面,邮储银行将北京市门头沟区滨河绿色支行作为绿色金融支行,截至2023年末,该支行绿色信贷规模8.74亿元,占支行整体信贷资产规模的93.58%,较上年末提高了56个百分点。再如,在绩效考核机制上,邮储银行实施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差异化政策,扩大绿色金融经济资本计量范围,针对绿色金融等业务设置90%经济资本调节系数;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提供优惠利率,对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给予15个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基点的优惠。

  专业人才、数字能力助力绿色风控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一项新兴的业务,发展绿色金融所需的专业人才也需要引进与培养,从而识别与把控绿色金融业务的风控。

  在人才队伍方面,只有兴业银行一家有较为完整的披露。年报显示,该行有序推进绿色金融“万人计划”,巩固提升绿色金融专业能力,截至2023年末,该行的公司绿色金融人才151人,较上年末几乎增长了两倍,增幅达到了197.22%。而绿色人才这一数据,当前各家银行并未有更多的披露。

  中信银行提到持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学促干”提升专业能力。在内控管理方面,该行表示,加强对高碳资产的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制定储能、风电、光伏、新能源汽车等重点行业营销指引,针对性制定金融解决方案和营销策略;修订绿色融资统计制度,进一步加强绿色融资统计管理,确保绿色融资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完整。

  一位外资行高管曾向记者表示,得益于绿色融资成本的优惠,企业方面已经越来越看重ESG等维度的评价,也需要更多的相关专业绿色人才加入银行队伍。

  “无论是股权市场还是债券市场,投资人对绿色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降低了相关融资成本,这带来的成本优势也吸引到越来越多客户选择绿色融资工具。”上述外资银行高管表示。

  除了大型企业践行绿色发展使命,围绕一些资金实力偏弱的中小企业绿色金融服务也正在丰富。“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碳排放核算难,碳减排不知该从何入手等问题,即便是节能减排行业的企业,往往也缺少一些必要的金融支持。”上海银行601229)行长朱健在此前碳博会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后该行将继续针对相关领域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推出创新产品。

  此外,借助科技能力,推进科技赋能,亦是提高风控的手段。

  例如,年报显示,工商银行为提升ESG风险系统化管控,运用大数据技术在信贷全流程进行风险自动化识别及智能化管控,支持在流程中实时获取企业ESG信息并自动进行系统风险提示。此外,工商银行还推进生物多样性金融前瞻研究与风险管理,创新实施生态保护红线风控地图系统,针对贷款项目选址增加生态保护红线判定功能并逐步纳入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

  除此之外,光大银行年报显示,该行加强ESG风险管理强化绿色信贷分类管理,搭建绿色融资标识自动化辅助识别和环境效益测算工具,上线客户系统、信贷系统和移动端,提升绿色信贷分类的准确性、全面性、便捷性。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国联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