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市场主动融入教育强国建设

2024-04-24 16:32: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王峰

  在推动教育强国建设高起点布局、高标准开局之际,“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市场何为”值得思考、亟待破题。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将谋划到2035年的教育中长期发展的定位、目标、路径、保障体系。不管是作为公办教育重要补充的民办教育,还是作为教育资源市场化配置的手段,抑或是作为支撑教育发展的产业、资本体系,教育市场虽然没有明确定义、精准界限,但却是一股实实在在的教育力量,在教育强国建设中不能缺位,且通过融入教育强国建设获得发展机遇和动能。

  2021年8月23日,在“双减”政策颁布仅一个月之际,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创新教育课题组发布《转型竞争力:K12在线教育转型发展研究报告》,对“双减”后素质教育、职业教育、高中及中职辅导等赛道和公司进行了评估、展望。2022年12月29日,课题组发布《矻矻以求:2022 年中国教育市场创新趋势报告》,梳理主要教育赛道在2022年的变化,评估教育公司的新运营模式。现在,课题组推出《分头并进:2023年中国教育市场创新趋势报告》,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视野下考察教育市场2023年的发展,遴选代表性公司面对新形势新机遇如何创变,希望对教育行业行稳致远有所裨益。

  在教育强国谋篇布局中找准方位

  求解“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市场何为”,首先要全面了解教育强国建设的谋篇布局,准确认识教育市场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位置。建设教育强国,要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谋划,育人培才;要坚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一体两翼”,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教育市场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就是要为推动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

  主动融入教育强国建设大局,教育市场大有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需要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也需要丰富教育的有效供给、增加教育的多样选择。公办教育需要民办教育作为有益补充;政府投入需要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教育公益事业需要社会、家庭、个人协同参与。

  首先,教育市场能够集聚社会各方面资源。

  我国民办教育各级各类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的五分之一,社会力量办学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阶段,扩大了全社会教育供给。慈善公益教育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形式,未来我国用于教育的捐赠金额将会出现较快增长,各类基金会举办非营利性民办教育等新形式也将成为趋势。国家鼓励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将加快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

  第二,教育企业在教育科技创新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育的新产业300832)、新模式、新动能,主要是教育市场孕育并催生出来的。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方兴未艾,AIGC技术出现后,国内各种教育、教学、自适应学习大模型纷纷涌现,教育企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科技研发,多项指标显示,我国教育大模型在教育场景的表现优于通用大模型。

  第三,教育市场在人才培养创新方面具有优势。

  不少校外培训机构在人才储备、课程研发和客户服务方面有丰富经验,是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力量,灵活的办学机制、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既可以让学有余力者“吃好”,也让学业困难者“吃饱”,因材施教地实现教育实质公平。校外培训与校内教育互补互动,共同打造没有围墙的未来学校,打造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终身学习资源供给体系,更好参与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

  第四,教育市场能够有力促进教育消费。

  2023年,全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904元,增长17.6%,在国家统计局调查的八大消费类别中增速最快,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2023中国本科/高职生就业报告》显示,18.9%的2022届本专科大学毕业生在教育类行业就业。规模庞大的教育市场不仅吸纳数千万人直接就业,更有效拉动了各类教育投资及消费活动,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此外,教育市场还带动了数万亿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众多周边产业发展,汇聚成特色楼宇、产业园、特色小镇,形成了不少教育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和新的商业模式。

  当然,教育市场在改革教育评价、完善内部治理等方面还存在短板,要通过规范引领,明确定位和方向,坚持长期主义和稳健原则,实现长远健康发展。

  教育市场分头并进,领跑经济社会复苏

  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关口,我国教育市场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双减”为代表的教育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教育市场生态得到优化,社会居民教育需求强烈,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要求持续加大教育投入,这些都有利于教育市场规范健康长远发展。但在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的复杂形势下,地方教育财政投入承受压力,部分教育行业增长遭遇瓶颈和波折,社会资本进入教育市场仍然谨慎,这些又影响教育市场恢复性反弹的活力和韧性。

  以前十大教育上市公司(不包括教育业务占总营收未达50%的科大讯飞002230)、视源股份002841)、拓维信息002261))为例,截至2023年末的总市值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比一年前大幅增长,显示了教育市场强劲的复苏迹象。其中,6家公司市值增长,4家公司市值减少,可见不同赛道、不同公司的境况不同。

  整体上,2023年的中国教育市场呈现分头并进之势,不同赛道冷暖有别但整体向上进取。转型是增长的最强动力。新东方发力自营产品和直播电商成功“破圈”,股价和市值已超过转型前顶点;学大教育000526)、好未来聚焦教育主业,发掘新的合规蓝海市场;鸿合科技002955)、佳发教育300559)是教育信息化细分领域的头部公司,长期发展被普遍看好,2023年资本市场表现又搭上了AIGC东风。但也要看到,个别细分赛道仍存在业务基本面与资本面价值偏离现象,教育市场人才、资本回流不够强劲,企业经营“冒烟”“爆雷”“跑路”仍有发生,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坚持审慎包容监管,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明确宣示信心,鼓励各类人才投身教育、长期从事教育,鼓励各类资本兴办教育,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教育市场力量。

  中国教育市场2024年创新趋势

  到2024年7月,“双减”满三年,这将是教育市场的一个重要节点。监管政策明晰且稳定,是市场长远发展的基石。2024年,我们有望看到如此局面开始形成。

  第一,将有更多细分赛道脱颖而出,教育市场分头并进趋势更为明显。

  研学、编程、留学、考公、学习机等细分赛道在2023年表现出色,2024年预计有更多细分赛道变成快车道,有可能是语言培训、艺术教育、体能训练、自适应学习系统等,也有可能是新兴的教育产品。这些细分赛道从小到大,主要由需求驱动增长,并让教育更富活力。

  第二,将有更多的下沉市场机会和新产品探索。

  成本控制是过去一年教育公司经营的主题词,为应对风险,公司架构更为简单、人员更为精简、现金储备更为充足。以新东方、好未来为代表的培训机构,2023年没有贸然进入新的市场,而是选择在成熟市场(主要是一二线城市)扩大规模。2024年下沉市场的空间更大,这将考验教育公司招募什么样的人才,部署什么样的产品,如何平衡成本和规模,如何控制现金流向和流速。特别重要的是,教育公司的财务结构中,过去几年研发投入直线下降的趋势应适当放缓,从而为未来布局。

  第三,监管仍是左右市场的重要变量。

  近三年来,分对象、行为进行分类监管的原则已经明确。一个标志性事件是,随着相关立法的推进,校外培训从民办教育范畴中脱出,监管独立性和针对性加强。但监管“红绿灯”信号应更加明显,建议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探索“负面清单”制度,让“法无禁止即可为”的旌旛高悬在教育市场。要多渠道加强教育经费保障,在教育、科技、人才、文化事业中合并同类项、发现共同点,加大财政经费对民办教育的支持。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川宁生物
  • 中海达
  • 鲁抗医药
  • 正丹股份
  • 蔚蓝生物
  • 凌云股份
  • 国联股份
  • 溢多利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