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 全面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作为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作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为什么要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怎样建设教育强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清晰擘画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图景,明确了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是指导新时代新征程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献。
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从顶层设计上推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战略地位的论述,充分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在建设教育强国新征程中,必须从顶层设计上推进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准确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坚持从治国安邦的政治视角看教育,从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抓教育,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战略部署办教育。
一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教育是一种社会存在,不同社会制度决定不同的教育目的。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教育反映的必然是党的意志和人民的意志。教育的政治属性鲜明反映了教育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才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高校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必须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面构建自强卓越的办学模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牢牢把握教育的人民属性。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属性。教育的人民属性反映了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教育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是我们党始终秉持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和执政为民基本理念在教育领域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包含了“期盼有更好的教育”。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必须把握好建设教育强国的价值取向,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更好教育”的迫切需求,解决好人民群众关于教育的急难愁盼问题,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走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必须不断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改革,探索建立促进大学生德才兼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
三是牢牢把握教育的战略属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成教育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望,是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先导任务、坚实基础、战略支撑。因此,必须从顶层设计上“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同人民群众期待相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2]在强国建设新征程中,必须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高校要胸怀“国之大者”,把培养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为牵引的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现代化强国建设。
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围绕科技制高点的全面竞争空前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科技创新能力正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指标。高校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要紧紧围绕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育人手段和方式,将高水平科研优势转化为高质量育人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能力。
一要深化科教融汇。当下,无论是高校与科研机构、领军企业紧密合作,还是在高校内部系统整合科研与教学,以科教融汇带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都已成为世界高水平大学的普遍共识。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把承担重大科研任务作为科教融汇的“发动机”,积极组建科研大团队,选聘高水平团队负责人,开展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攻关。要不断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对组织体制、运行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的综合改革,有效调动教学科研力量,实现科学资源与教育资源、研究资源与教学资源的跨界协同共享。要发挥有组织科研优势,克服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等弊端,打破传统的以学院、学科为单位的科研组织体系,以明确的创新方向组建跨学科、跨院校的多学科领域交叉创新团队,更好支撑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二要强化校企科研合作。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期盼、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以创新驱动来促进发展。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优势,精准聚焦新质生产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大项目,打造更多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科技”。要深化校企合作,实现科技攻关过程、科研组织方式与育人环节、育人模式的有机融合,形成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新格局。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重点实验室、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要加强青年人才培养。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青年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高校要突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制定出台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举措,营造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精心引导、热忱关怀、有效激励、积极宣传,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重大科技攻关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促使更多青年拔尖人才脱颖而出。要持续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减负”“降压”,使他们心无旁骛地开展科技攻关,更好激发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教育家精神,激励引导青年教师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进一步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教师树立科研报国远大志向,在矢志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奋斗中绽放青春。
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高等教育的结构、质量等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仍有差距,必须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形成不同类型高校各具特色、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格局。“双一流”高校要加强基础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力度,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队”;研究型高校要加强一流学科和主干学科建设,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推进综合改革;应用型高校要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努力打造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应用型教育体系。
推进学科专业优化调整。高校要聚焦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发展理工农医教育类学科专业。推进一流本科教育,积极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做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按照“一校一案”模式,适度超前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急需的相关学科专业,加强新设学科专业与现有相关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实现学科专业调整科学化、规范化。
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全面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以关键科学问题和重大项目为牵引,设立集成多个学科的特色培养项目,以开放融合的理念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学生更广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积极联合科研院所、重大创新平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支持博士生、硕士生和优秀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攻关,推动人才培养和科研资源有效共享、深度融合。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强化对知识的现实运用、对创新的切身感知。
紧扣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实际,更好地培养时代新人
全国教育大会对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突出强调要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切实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着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不断提升自主培养、吸引聚集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培育壮大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部地区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水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国防边境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地位,涵盖国家战略腹地建设核心区域,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当前,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其战略地位还不相称,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支持力度,培养更多扎根西部边疆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时代新人。
要立足比较优势深挖发展潜能。西部地区高校在生物多样性、航空航天、新能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要充分发挥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在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战略中的支点作用,打造高等教育创新综合平台,推动西部地区高校共建共享优质教学、科研、人才资源,协同开发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和科技创新,促进教育水平整体提升。立足生态屏障、开放枢纽、资源禀赋、战略纵深等特殊区位优势,率先布局一批国家前沿科学中心、大科学工程或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布局建设一批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智慧农业学院、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努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高地。
要突出需求导向提升服务能力。着眼夯实西部地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培育新经济增长极、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能源安全等方面的能力基础,西部地区高校要立足区位发展优势和发展需求,扎根西部办学,加大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布局一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新兴产业发展、填补专业布局空白的学科专业。民族地区高校和民族院校还要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着力加强国家安全学、区域国别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等交叉学科建设。持续加大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立足“四新”建设需要,以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知识技能需要和学生就业能力接轨为导向,持续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打造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为一体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体系。
要持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不断深入推进,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的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这是西部高等教育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底气和机遇。西部地区高校要树立全球视野,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内急需紧缺学科专业,加大同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的深化交流,开拓高水平合作办学项目,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人才引进,着力培养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积极促进中外教育人文交流,立足西部地区历史文化优势和资源多样性优势,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形有感有效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