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化学制药、中药有韧性
11月16—18日,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在上海张江科学会堂举行。开幕当天,由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承办的“医药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探讨医药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构建创新开放合作的产业新生态,为中国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会上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显示,过去十一年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化学制药、中药有一定韧性。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司长何亚琼在致辞中谈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我国全面提升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着力点。为此,要打造跨领域、大协作、快速迭代的医药产业链协同创新制造平台,构建协同发展生态体系,不断提升行业引领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东步长制药(603858)股份有限公司(603858.sh))总裁赵超指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中医药一定要走现代化发展之路,走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之路,希望监管部门、科研平台、企业之间搭起沟通合作桥梁。建立中医理论判定标准要符合中医的特征,数值赋能研发新范式。步长制药形成”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制一代,构思一代”的良性循环研发模式,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贡献力量。
华领医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2552.HK)行政总裁兼首席科学官陈力作“中国创新药产业现状和发展机遇”的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医药产业近十年的发展非常健康,最近两年出现一些迟缓,可能和国际环境变化以及产业从仿制药向创新药转型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还没有完全形成有关。医药生态系统在中国已经逐步形成,创新药营收逐年增长,占整个医药产业的比例也不断增加,占全球创新药约3%-4%。他介绍,华领医药一直从事创新药研发,开发的全球首创GKA(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多格列艾汀片(商品名:华堂宁),2022获批上市去年进入国家医保目录,今年全方位放量。“糖尿病已经有17种口服药、2种注射药。我们要解决的不是降糖而是降低血糖的波动实现稳糖,修复人体的血糖稳态,同时延缓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他说,中国目前有1.4亿糖尿病人,但诊断率、治疗率、控制率都低于50%,现在公司和合作伙伴一起可以做到20吨原料药生产能力,希望3年之内能做到100吨的生产能力,帮助糖尿病患者。
创新决定未来。“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作为系统、全面、科学地评价我国医药企业研发活动的指数,是引领我国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南针(300803)”。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数字财税研究院院长姚立杰解释,该指数已发布两届,今年是第三届。“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显示,过去十一年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这在四大成份指数(研发投入指数、研发成果指数、研发质量指数和研发支持指数)均有所体现,主要驱动因素是研发投入增长了4.53%。
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略有下滑,头部企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调整压力。但化学制药、中药继续呈增长态势,彰显这2个行业有一定韧性。从研发指数总和,企业数量维度看,北京、江苏、上海均位列前三;进一步细分。上海浦东新区、深圳、苏州市分列前三。从企业排名来看,恒润医药位列榜首,其研发成果指数和研发质量指数均列第一,特宝生物、我武生物(300357)、迪哲医药、硕世生物、贝达药业(300558)列2023年度中国医药企业研发指数进步前五。
在正大制药集团中国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177.HK)副总裁靳松看来,创新研发是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积极推进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是医药产业加快提升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力,需要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与参与。“中国生物制药是正大集团的制药版块,从传统制药模式起步,逐步转型为目前主要以创新驱动型企业,预计2024年及未来将保持每年3-5款创新药上市速度,愿景是在未来10年间成为全球前30大药企。”他说。
齐鲁制药集团副总裁、创新药研发体系总经理陶维康在题为“加强源头创新和有效转化,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中表示,源头创新是创新中的“皇冠”,中国创新药研发的源头创新和有效转化不足。齐鲁制药有11大生产基地、12个子公司。去年销售收入约390亿人民币,海外收入9.21亿美元。齐鲁锐格医药今年9月底与罗氏集团旗下的基因泰克就下一代CDK抑制剂达成收购协议,锐格医药将获得8.5亿美元的预付款,创国产创新药出海的预付款最高记录。公司通过自研、战略性合作等把创新药研发,或者源头创新做得更好。
跨国药企赛诺菲大中华区副总裁朱海鸾介绍,赛诺菲是跨国公司唯一将疫苗生产基地设在中国的企业。今年9月公司在法国又新建一个未来工厂,用模块数字化技术来生产未来的疫苗和生物制剂。现在创新药在中国上市和欧美时间差越来越短,赛诺菲看好目前中国市场整个研发创新的生态系统,希望能够更深入融合到人才和生态体系中去。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咨询部总监苏红在题为“生态重构中的中国医药产业”的报告中分析,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处于供需平衡重塑期,局部供给过剩,创新能效待提升。国内药企以小微型企业为主;创新药市场占比持续提升但单品种市场规模仍相对较低。在生态重构过程中,医药企业必须拥抱创新合作、拓展海外市场和优化产品结构,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机构举报游资”?传闻求证:不实
- 国家统计局: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
- 宁德时代自研机器人并接触多家外部公司
- 机构论市:AI催化下影视、游戏板块或迎业绩+估值双重修复
- 鲍威尔放鹰:美联储无需急于降息!
- 中信证券:资产保值增值为股市客户核心痛点 高客与大众需求明显分化
- 腾讯推出AI搜索ima 机构看好科技产业围绕AI展开(附概念股)
- 11月15日盘前停复牌汇总
- 大模型祛魅 AI应用时代脚步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