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红优势凸显防御价值 银行股估值修复持续进行
银行β行情通常位于经济周期后半程,宽信用政策助推银行β行情。银行板块估值普遍较低,高股息特征带来较好收益预期,银行板块具备较优的分红,凸显防御价值。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政策宽松释放积极信号、企业投资需求回暖后往往伴随银行股的修复行情。
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在政策宽松释放积极信号、企业投资需求回暖后往往伴随银行股的修复行情。
2011年12月至2012年7月,央行放松货币政策,两次降准、两次降息稳定经济预期,宽松政策传导形成宽信用,导致信贷规模扩张明显,基建投资显著提升,经济向好发展,由此带动银行业绩优化、资产质量改善,2012年四季度至2013年一季度,银行板块表现亮眼,最高实现超30%的收益率。
2014年11月,央行宣布下调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4个百分点至5.6%,下调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75%,随后继续降准,2024年11月往后半年内,银行板块实现超70%的收益率。
2016年,央行继续降息推进宽货币,叠加房贷及公积金政策的放宽,房地产市场有所回暖,信贷有所扩张,银行净息差随之回升,净利润增速改善,2017年9月29日到2018年2月2日,银行板块上涨近15%。
2020年,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背景下,央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经济恢复加速,2020 年9月25日至2021年2月19日,银行板块迎来24%的涨幅。
回顾历史可知,银行β行情通常位于经济周期后半程,宽信用政策助推银行β行情。银行板块估值普遍较低,高股息特征带来较好收益预期,银行板块具备较优的分红,凸显防御价值。
上市银行分红总额稳定提升
相对于其他板块,银行板块具有明显的高股息、高分红的特征,股息收入确定性强,从投资角度出发,通常作为防御板块以提升安全边际。在资产荒背景下,近期沪深300指数维持在3900点左右,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下降至1.75%左右,资本市场处于一定的波动状态。叠加监管打破刚性兑付,理财等资产净值化趋势明显,波动低、收益率高的资产难寻,由此,具有高股息收入及较强稳定性的银行板块具有更大的优势。
一直以来,银行股的高分红属性颇受市场关注,主要表现为上市银行分红总额稳定提升,分红率居于高位。而高分红率带来较为稳定的投资收益。
2023年,除兴业银行、光大银行、贵阳银行(601997)、西安银行(600928)、兰州银行(001227)外,其余银行均实现分红的持平或增长;其中,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分红总额均超1000亿元,国有六大行合计分红总额超4000亿元,分红体量突出。国有大行是上市银行分红的主力军,2023年,国有大行合计分红4133亿元,占银行股总分红的比例约为67%。
以2023年年报及2023年12月31日收盘价为基准测算,20家上市银行股息率超6%;其中,成都银行(601838)为7.96%、上海银行(601229)为7.71%、平安银行(000001)为7.66%、招商银行(600036)为7.09%,股息率居前。股息率为选股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上市银行分红及股息率的提升有利于推动银行的价值增长,增强投资者的信心。
多家银行提高分红比例,提升安全边际,平安银行、瑞丰银行(601528)、浦发银行(600000)等银行分红比例提升幅度居前,国有六大行多年分红比例均超30%。从2023年年报来看,平安银行分红比例涨幅最大,从2022年的12.15%提升至2023年的30.04%,涨幅为17.88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此前几年的盈利主要用于资本补充及公司发展,而2023年平安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43%,较2022年年末提升0.42个百分点,资本比例稳步提升,分红贡献率提升。
此外,浦发银行、瑞丰银行、上海银行、招商银行、齐鲁银行(601665)2023年的分红比例较2022年分别上行7.32个百分点、5.63个百分点、3.48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1.37个百分点。
国有大行多年来的分红比例均超30%,其中,交通银行(601328)2023年分红比例为32.66%,在国有大行中保持领先。国有大行有望保持分红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考虑长远利益、全体股东的整体利益及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推进上市公司分红的政策较为密集,2023年12月,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鼓励上市公司增加现金分红频次和提高分红水平。2024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强调了强化上市公司现金分红监管,要求上市公司制定积极、稳定的现金分红政策。
在此背景下,上市银行积极响应监管的号召,中期分红如火如荼,多家银行已公布中期分红方案。截至2024年12月,约20家银行公布中期分红方案,其中,7家银行已经完成中期分红。上市银行积极实施中期分红计划,有助于改善投资者对公司经营与分红的预期,同时能够向市场传递积极信号。
国有大行资本补充有望落地
2024年9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宣布,国家计划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巩固其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进一步明确,财政部将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
根据财政部透露的信息,国有大行资本补充工作已经启动,等待各家银行提交资本补充方案。2025年将可能通过中央汇金公司注资、定向增发、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补充资本等方式,增加国有大行的核心一级资本,从而提升国有大行自身的经营能力。
一直以来,中国商业银行增加资本的主要方式是依靠内源性补充渠道。2018年至2022 年,在六大国有银行的累计净利润中,约2/3用于补充自身的核心一级资本。但从近年上市银行的业绩来看,受存贷利差收窄、减费让利力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银行利润增长的压力较大,资本补充压力也有所抬升。因此,为国有大行增资有利于统筹内部、外部渠道充实资本,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能力。
信达证券(601059)根据2024年三季报的数据进行了静态测算,假设各家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1个百分点,以最新财报数据(截至2024年9月30日)为基准测算的0.8倍PB对应的价格进行增资。
测算结果显示,增资会对国有大行的分红有所摊薄,以2023年分红总额进行测算,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601288)、中国银行、邮储银行(601658)、交通银行的分红分别影响-8.2%、-8.1%、-9.9%、-9.1%、-11.6%、-10.8%;以2023年净利润进行测算,对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交通银行的EPS分别影响-8.7%、-4.9%、-5.3%、-7.5%、+4.5%、-11.2%。
对于中小银行而言,通过可转债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为常见方式。近年来,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压力加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区域银行资产规模的持续扩张,尤其是地方经济较为优异的银行,扩表步伐并未减慢;2.信贷资产的风险有所上行,导致总资产风险权重上升从而加大了资本消耗;3.金融监管要求的提升增加了资本补充的压力。
截至2024年12月19日,共有11家上市银行的可转债还在存续期间,主要以区域性中小银行为主;其中,成银转债正股价格已触发可转债强赎价,成都银行可强赎以补充核心一级资本。此外,南京银行、齐鲁银行、苏州银行(002966)、杭州银行(600926)发行的可转债已有部分转股,后续有望持续补充资本。
银行股估值修复行情机会凸现
当前银行PB(LF)为0.64倍左右,银行高股息特征确定性较强,2023年,上市银行分红总额超6100亿元,超10家银行进行中期分红。多家银行表示分红率有保障,当前配置银行股股息收益稳定性较好。在中特估叠加国企改革的大背景下,银行股防御属性凸显。相对稳定的高分红水平为银行板块增加防御属性,当前时点具有更大的优势。
政策加码有望扭转经济预期,银行为顺周期板块,经济周期后半程往往是银行β行情的触发点,政策利好银行基本面修复,地产、城投风险有望逐步化解,多种因素有望贡献银行板块估值反弹。
根据平安证券的分析,银行股的两个突出特征“高股息+顺周期”,在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下有望获得近一步强化:一方面我们持续提示银行板块股息价值的吸引力,按照2023年分红额以及1月8日收盘价计算银行板块平均股息率达到4.35%,相对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衡量的无风险利率的溢价水平仍处于历史高位,且仍在继续走阔,类固收的配置价值持续。与此同时,我们关注成长性优异及受益于政策实效的区域银行,区域经济修复或将提升盈利端向上弹性。最后,预期改善对于股份制银行的催化值得期待,重点观察来自地产和消费领域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及修复情况。目前,银行板块静态PB仅为0.66倍,对应隐含不良率超过15%,安全边际充分。
就银行股投资而言,需要重点关注中长期资金入市进程:一方面,要关注险资的配置行为。新会计准则运用之后保险资金为了平滑股票价格波动对利润表的影响,更倾向于投资高股息权益资产并计入FVOCI(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高股息的银行股对该类资金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从上市股份制银行及区域银行公布的三季度末前十大股东来看,总共有16家中小银行前十大股东中出现保险资金的身影,除去平安银行自有大股东持有外,浦发银行、民生银行(600016)、华夏银行和兴业银行保险资金持有比例较大。
另一方面,被动基金的资金流入量同样值得关注。截至2024年9月末,根据数据,被动型基金规模基本持平主动型基金,成为市场重要的增量资金。从2024年ETF资金净流入额来看,被动型基金主要加仓沪深300,而银行作为沪深300第一大权重行业(截止日权重占比为13.1%),资金流入效应更为明显。未来应持续关注被动型基金流入对行业估值的催化作用。
此外,股东对银行的增持行为同样值得关注。平安证券以2024年上市银行三季报为基准,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国资背景的大股东的增持行为,从持股比例来看,大多数地方国资穿透后持股比例未达到30%,仍有提升空间。
近一年中,有18家上市银行发布了主要股东增减持的信息,其中15家是主要股东的增持。结合2024年11月15日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0号——市值管理》,以及2024年12月国务院关于央企市值管理的要求,未来国资背景大股东的增持或将成为推动银行板块估值修复的重要催化剂。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就职演讲
- “宁王”2024年业绩预喜:归母净利润超490亿元
- 赛力斯重组,大消息来了
- 上调评级+调研 业绩高增长公司获券商青睐
- 大幅换仓!刘格菘、林清源持股曝光
- A股逾1500份2024年业绩预告出炉 三大行业景气度回暖
- 星期三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
- 多家科创板公司业绩预喜 彰显韧性和活力
- A股公司密集派发“大礼包” 一年多次分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