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硅谷”再次亮相中央一号文件 提法发生了显著变化
初春时间,北方大地还略显苍凉,海南温暖湿润的原野上则是一派生机,玉米悄悄地拔节抽穗,水稻在微风中摇曳,来自全国各地的育种家们,正在一处处农田中劳作,采集每一个细微的信息,这就是“南繁育种”。育种家们在冬季,借助海南四季如夏的热带气候,展开育种研究。
刚刚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发挥“南繁硅谷”等重大农业科研平台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种。实际上,在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曾经部署过相关任务,当时的提法是“加快建设南繁硅谷”,加强制种基地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从4年前的“加快建设”到今年的“发挥作用”,一号文件的提法变化,表明“南繁硅谷”这个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已经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那么,何为“南繁硅谷”?它是怎样的重大农业科研平台?又如何助力突破性品种的育成?文件发布后,新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南繁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彭军,详解“南繁硅谷”的发展史,讲述了南繁育种在中国农业现代化历程中的重大意义。
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院长彭军。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南繁加代”,在海南给育种加速
南繁,也叫南繁育种,或“南繁加代育种”,即在育种过程中,通过南方温暖的冬天,增加一代种子繁育的过程。
育种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在种子的一代代繁育中,选出那些性状优良的个体,不断杂交,继续选育,最终育成一个新的品种。彭军介绍,每一次从种子到种子,被称为一个世代,在过去,一个品种的育成,往往需要十多个世代的选育,而大多数作物每年只生长一季,因此,一个新品种的诞生,曾经动辄需要10年到15年的时间。
有没有办法更快选育?上世纪中叶,我国的育种专家们,开始利用南方冬季温暖的气候,让作物多种一季,以此加快育种的进程,这就是最初的南繁加代育种。彭军介绍,科学家们在秋冬收获之后,带着种子到达南方,在南方温暖的冬季里播种,一般第二年春天三四月份收获,之后再带着种子回到原来的地方,刚好赶上新一年的播种。
我国最早进行南繁育种的科学家是吴绍骙,他是我国玉米育种的奠基人之一。彭军介绍,1956年冬天,吴绍骙将河南的玉米种子,带到广西进行繁育,开启了我国南繁育种的历程。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学家,最早在海南开始进行棉花加代育种,此后,越来越多的育种家们,选择在海南进行加代繁育,加速育种的过程。此后,海南慢慢成为南繁育种的主要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进行南繁加代育种的作物,主要是春种秋收的夏季作物。一部分冬性作物,如冬小麦、冬油菜等,因需要越冬,所以并不适合南繁,而是在青海等高海拔地区进行北繁,“和南繁一样,在春夏收获之后,带到青海种植,等到秋季成熟,再带回原来地方播种,反复轮回。”彭军说。
“育种迁徙”,七成作物品种经历南繁
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每年秋收之后,全国各地数以千记的育种家们,带着他们收获的种子飞向海南,在这里播种、耕耘、收获、选育,到来年春季,再一次带着收获的种子,回到出发地。
这种“候鸟式”的育种迁徙,成为中国育种领域的奇观,而海南温暖的冬天,也成为我国农作物育种真正的加速器。彭军介绍,每年冬天到海南进行南繁的育种单位,大约有700到1000家,涵盖绝大部分农业科研单位、高校、育种企业。他们的目的地,大多是北纬18度到19度之间,这个纬度范围中,有三亚的崖州、吉阳,还有乐东、陵水等地。
育种家们多采用租用当地农民土地的方式,进行品种繁育。随着南繁育种的发展,在海南进行繁育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涵盖了绝大部分春种秋收的作物,有玉米、水稻、大豆等大宗作物,也有蔬菜瓜果,还有谷子高粱等杂粮作物。当前,我国每年审定或者登记备案的1000多个作物品种,其中七成以上都曾经历过南繁,水稻更高,八成以上的水稻品种,曾通过南繁育成。
南繁历史就是一部星光熠熠的中国现代农业史,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还有改变了中国人吃瓜历史的吴明珠院士,以及各个领域的顶级院士和专家,都曾常年在海南进行南繁。
彭军说,“随着育种技术的进步,以及育种家们对海南独特环境的不断利用,目前南繁育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水稻,在海南,一年可以种植六代,原本漫长的育种周期,被持续缩短。”
“南繁硅谷”,走向全球的育种中心
如今,生物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不断改变着现代育种的模式,南繁育种也因此有了不同的模样。
彭军所在的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里,就有许多来自各个领域的新一代育种家,他们并非农学出身,而是来自统计学、计算机、遥感等各种不同的领域,但他们的专业正在影响着现代育种的发展趋势。
新京报记者去年探访南繁研究院的基地时,看到了遍布农田的摄像头、感应器,也能看到农田中架起龙门架一样的设备,那是“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可以全天候监测、收集作物的各种信息。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海南的实验室里,通过摄像头、感应器收集各种作物信息,通过大数据模型筛选作物基因,进行配组模拟,他们是新型的南繁育种人。
海南三亚,中国农科院南繁研究院,正在安装调试的“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这就是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及的“南繁硅谷”。彭军介绍,“过去南繁是候鸟式的,冬来春去,现在的南繁是全年的,依托这里独特的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我们国家通过各种科研机制、科研设施的建设,把海南建成了一个现代育种中心。和过去相比,南繁硅谷是完全不同的,首先,过去的南繁主要是田间繁育,带回到北方做实验,现在是田间工作和实验室结合,就地实验。其二,过去是各自为政,现在是全国一盘棋,所有的育种家们联合在一起,协同创新,共同进行重大科技攻关,攻克卡脖子难题。其三,南繁硅谷的建设,为育种家们提供了更好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让育种家们可以安心育种。其四,跨领域融合,越来越多新技术领域的专业人才,在这里汇聚,加快了现代育种的进程。其五,随着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原本主要服务于国内生产的南繁育种,逐渐走向全球,成为全球农业育种的中心。”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就职演讲
- “宁王”2024年业绩预喜:归母净利润超490亿元
- 赛力斯重组,大消息来了
- 上调评级+调研 业绩高增长公司获券商青睐
- 大幅换仓!刘格菘、林清源持股曝光
- A股逾1500份2024年业绩预告出炉 三大行业景气度回暖
- 星期三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
- 多家科创板公司业绩预喜 彰显韧性和活力
- A股公司密集派发“大礼包” 一年多次分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