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SC2025平行活动| “AI+”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对接活动在宁召开
3月21日,“AI+”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对接活动在南京国际博览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由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主办,江苏省互联网协会承办,江苏省股权投资中心有限公司协办。
作为CESC2025第三届国际储能大会暨智慧储能技术及应用展览会的多场平行活动之一,本场活动聚焦“AI+”数字化绿色化协同,从政策、技术、产业发展趋势等多方面助力产业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发展。
“双碳”背景下,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和5G等新兴技术发展,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持续推进。近年来,江苏制定实施“双化协同”行动计划,建立省级“双化协同”联席会议制度,在全国率先构建省级“双化协同”服务资源池,推动数字科技企业零碳发展,推进无人化智慧绿色农场建设,构建建筑全生命周期“碳监测—碳核算—碳评估—碳控制”技术体系及智慧运营平台,盐城市成为全国10个“双化协同”综合试点城市之一。
江苏省委网信办副主任赵明表示,接下来,江苏将着力加快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化转型、发挥行业绿色化转型对数字产业的带动作用。升级数字化绿色化基础设施,加快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创新,建设数字化绿色化产业体系,培养数字化绿色化复合型人才,推进“双化协同”试点示范,有效组织开展供需对接,构建“双化协同”良好生态。
作为全国首批、江苏唯一的碳达峰试点城市,盐城持续推动数字化、绿色化深度融合转型,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市委网信办副主任施兆军介绍,在加快绿色化转型方面,盐城推进绿色推进绿电进园区,绿电进企业的工程,在4个园区探索构建高比例的可溯源的绿电新型电力系统试点,2024年推动3个265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建设,全市的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了1676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达到312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总量的61%,连续15年位居全省首位。此外,盐城发布全国首个沿海连带零碳园区建设的标准,光伏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纳入国家试点,大丰港、盐城港、射阳港、滨海港的零碳园区全部实现了可溯源的绿电接入。
在新能源领域,AI、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有怎样的影响?阿里云政企事业部能源行业研发总经理许呙兢认为,当前时序预训练模型技术大量应用到工业能源。基于时序大模型能力,在光伏、储能不同的组合场景下,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实现收益的稳定提升。
江苏汇智智能数字科技有限公司CEO孙志明指出,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AI技术可以通过精准预测和智能调度,优化能源利用效率。AI在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场景还包括智能发电预测、储能系统优化、智能运维与故障诊断等等。此外,AI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交通领域,还可以实现新能源汽车的电池管理、自动驾驶和智能充电的优化。
在江苏林洋储能技术有限公司CTO曾繁鹏看来,AI技术对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有一定提升。公司推出AI融合数字化储能解决方案,基于AI和分布式数据处理系统架构,采用电池电流电压温度等数据、数字智能化管理、全模块化设计等创新技术,实现储能系统全生命周期内更高放电、更优投资、极简运维、安全可靠的价值。
推动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能源管控成为不少企业关注的方向。中国铁塔平台创新中心专家林禄辉介绍,目前公司的能源管家产品-综合能源管理服务平台,根据统一架构设计,以能源统一接入和监控能力为底座,打造光伏、储能、节能、虚拟电厂和售电等综合能源服务平台模块,支撑各类能源设备直连接入,实现综能业务平台化服务,形成“互联网化”综能业务运营能力。
朗坤智慧清洁能源创新部产品线总监刘钦洁介绍,公司打造了“碳慧通”能碳运营管控平台,整合区域内能源、储能、负荷等资源要素,实现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和优势互补。平台调动可调资源,实现生产、传输、分配、转换等环节的交互响应,上下协同。满足用户多元化用能需求,实现绿色低碳、节能高效的智慧能碳运营。
随着产业的数字化绿色化,“AI+”场景应用不断落地。联通(江苏)产业互联网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陈思亚介绍了为江苏某能源科技公司打造的能源站项目。该能源动力锂电池项目总用地约583亩,2024年投入运营。工厂一、二期总规划产能22GWh。本项目范围是在2个能源站内通过数字化系统建设减少产线用电能耗和原材料水的消耗,能源站内包含冷冻系统、压缩空气系统、氮气系统、纯水系统在内的4大能源系统的投资建设,创新采用能源托管模式运营,节省水电达10%以上。
现场,由江苏省互联网协会副会长刘湘生、江苏省储能行业协会会长朱俊鹏共同上台发布“2025年度江苏省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需求”。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