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负电价”背后的“正效应”
□ 本报记者 倪 敏
近段时间,一个与能源有关的新词——“负电价”频上热搜。在传统认知中,电价总是正值,毕竟电力是一种商品,电费又是企业的核心生产成本之一。当电价低于0,意味着什么?和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有何关联?背后又有怎样的“正效应”?记者循着能源从业人士和科研专家的视角展开观察。
多地市场频现“负电价”
今年1月,长三角“用电大户”浙江省电力现货市场连续两日短时出现“负电价”:先是1月19日,该省电力现货市场首次记录了-0.2元/千瓦时的最低价,次日再次出现相同价位。
其实早在2021年,山东就首次出现过“负电价”,到2023年、2024年,山东电力现货市场又多次出现“负电价”现象。
放眼全球,负电价的出现更非偶然。资料显示,2021年,欧洲多国频繁出现“负电价”,法国、德国、比利时等多个欧洲国家均出现“负电价”,其中德国出现的时段数最多,全年曾超过200小时。而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其新能源发电规模均居区域前列。
“负电价”现象怎么看?
“‘负电价’和我国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占比持续提升密切相关。”一位能源央企研究院专家说,“负电价”意味着,发电企业在销售电力时,短时间内不仅赚不到钱,还要给电网企业或者电力用户支付一定费用,吸引他们将多余的电力消纳掉。
在能源行业看来,“负电价”的出现,是新能源渗透率不断提升,以及电力现货交易市场带来的客观现象。
2024年底,浙江新能(600032)源装机渗透率已经突破40%。突飞猛进的新能源装机量,是浙江出现“负电价”的现实基础。去年年底,浙江能源部门印发《浙江电力现货市场运行方案》,对电力现货市场申报价格、市场出清价格规定的下限为-0.2元/千瓦时。
省光伏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就类似于金融市场的‘期货’,是某一个时间点为‘负’而已。”对居民生活用电没有影响,体现的是电力交易市场中的工业用电等价格短时波动。
国家能源部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过去的一年,我国推动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重接近40%。
作为能源消费大省,江苏牢牢把握能源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去年10月底,江苏发电总装机超197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中,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装机占总发电装机容量比重合计为42%,历史性地超过了煤电,成为江苏发电装机第一大电源。
放眼全国,各省市新能源发电均推进迅速。就在近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的《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全国发电总装机达36亿千瓦以上,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光伏等新能源发电具有环保、可再生和零污染等优点,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政策的扶持,新能源发电的经济性逐渐凸显。
今年1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家电网新能源云首席专家王函韵认为,该通知让新能源发电全面进入市场交易,形成价格信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市场化配置。
新能源与“负电价”到底有何“瓜葛”?近日举行的“江苏电工技术学会虚拟电厂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研讨交流会上,东南大学电力经济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高赐威教授说,“负电价”本质上是电力市场供需关系的体现,反映出新能源发电在特定时段超过电力需求,电网消纳能力不足。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负电价”的出现将不再偶然。
对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从长远看,新能源大力发展的背景下,“负电价”的出现,究竟对产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负电价’并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电力现货市场实时供需变化的真实反映,也是新能源‘消纳压力’的体现。”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坦言,“负电价”其实不是电力行业的“专利”,原油、天然气等能源商品,都曾出现“负价格”。
高赐威说,一方面“负”的挑战,将倒逼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带来储能产业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还能推动多种能源转换的新模式应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光+氢”,企业可利用“负电价”时段,进行电解水制氢等操作,降低成本。
此外,“负电价”还可以进一步提升预测与调度技术:为减少“负电价”带来的损失,企业将加大对新能源发电预测技术的投入,提高预测精度,同时推动电网调度技术升级,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力系统运行效率。
“既能推动能源结构优化与协同发展,促使各地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和负荷特点,合理规划新能源发展布局,也能避免盲目跟风建设。”高赐威认为,“负电价”也有“正效应”,善加利用有利于推动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发展,实现多种能源互补,提高能源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