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中国减重药物的创新突围战
2025年3月9日,国家卫健委主任雷海潮在“体重管理年”行动发布会上明确表示:“肥胖已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这一政策导向将体重管理纳入国家健康战略体系,进一步推动医药行业对代谢类药物的研发投入。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我国的肥胖症患者人数预计在2030年达到3.29亿人,全球肥胖症患者人数将在2030年达到19.92亿人。肥胖问题持续加剧,高盛预测,全球减肥药物市场规模到2030年将达1300亿美元。
在此轮全球减重药物竞速中,中国药企正以差异化创新实现弯道超车:多靶点协同突破疗效极限、新型给药系统优化患者体验、底层机制创新重构代谢逻辑。即将于4月26-27日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糖尿病和代谢性疾病药物器械创新研发大会,将为行业搭建思想碰撞与资源对接的战略平台。
拓展阅读:日程发布|第三届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器械创新研发大会即将启幕
当前,全球减重药物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以GLP-1受体激动剂为代表的创新疗法持续引领技术突破。竞争聚焦于疗效优化、给药便利性提升及成本控制三大维度。
当GLP-1赛道厮杀正酣时,多靶点协同、长效化技术与非GLP-1机制的三重突破,正在重构千亿市场的竞争版图——哪些创新路径将定义未来?
01
多靶点协同增效
中国药企在GLP-1领域通过多靶点协同机制,突破了传统单靶点药物的疗效瓶颈。
作为全球首个GCG/GLP-1双受体激动剂,信达生物玛仕度肽(IBI362)通过“双重激活”机制开辟了新路径:既保留GLP-1受体介导的饱腹信号传递,又创新性激活胰高血糖素受体,直接促进肝脏脂肪分解和全身能量消耗。在2025年初公布的GLORY-1研究中,610名中国超重患者48周治疗后, 6mg剂量组实现14.37%的平均减重效果,不仅超越司美格鲁肽的9.9%(44周数据),更接近代谢手术的疗效水平;脂肪肝人群肝脏脂肪含量锐减80.2%,远超传统GLP-1药物30%-40%的改善幅度,首次揭示了双靶点药物逆转脂肪肝的临床潜力。目前该药物减重适应症已于2024年2月进入上市审评,糖尿病适应症Ⅲ期研究(DREAMS-1、DREAMS-2)均达成终点,预计2025年将实现双适应症获批。
同样通过双靶点技术协同增效的还有恒瑞医药(600276)GLP-1/GIP双靶点药物HRS9531:GIP受体激活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而GLP-1受体激动则抑制胃排空,形成“血糖-体重”双重调控网络。通过每日一次给药实现22.8%的减重效果,且未出现平台期。
此外,恒瑞医药还布局了三靶点激动剂——HRS-4729(GLP-1/GIP/GCGR)。该药物通过GCGR靶点激活增加能量消耗,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较双靶点药物更强的脂代谢改善能力,动物模型显示其减重幅度较替尔泊肽提升30%。这种多靶点协同作用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相关并发症开辟新路径——临床前数据表明,三靶点激活可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并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动物的认知功能,提示其在心脑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治疗潜力。
02
长效化技术突破
在长效化技术路径上,中国药企通过给药系统优化、分子结构修饰等策略,显著延长药物半衰期并降低注射频率。
增加口服剂型是当前给药系统优化最为常见路径,提高口服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是这条赛道上所有选手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首个进入Ⅱ期减重临床试验的GLP-1/GIP小分子药物,恒瑞医药HRS9531片剂的Ⅱ期临床研究数据显示已将生物利用度提高至68%,同时,22.8%的减重幅度与注射剂型等效,且胃肠道反应发生率降低40%。
甘李药业(603087)口服博凡格鲁肽GZR18片采用SNAC吸收促进剂技术,通过可逆性结合促进多肽药物在胃内的吸收。I期临床研究中健康受试者每日一次60mg GZR18片连续治疗两周即可实现4.16%的体重降幅,且停药后仍持续起效,这种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长效的复合机制为多肽类口服GLP-1药物树立新标杆。
在注射剂型领域,国产药企正逐步突破“周制剂”的界限。
甘李药业的博凡格鲁肽注射液通过脂肪酸酰化技术显著延长作用时间,临床研究数据表明博凡格鲁肽注射液每周和每两周一次给药均能实现良好的降糖或减重效果。其在II期减重临床试验中每两周一次给药治疗30周可实现约18%的体重降幅,直接对标礼来替尔泊肽。
银诺医药的依苏帕鲁肽α已在中国获批糖尿病适应症,其半衰期长达204小时,是目前全球已上市GLP-1药物中最长的。该药将给药频次优化至每周一次,且相关临床研究正探索每两周一次的可能性,显著提升了患者依从性并减少注射负担。相较于进口同类药物,其长效特性优势突出——司美格鲁肽和替尔泊肽的半衰期分别为165小时和120小时,而依苏帕格鲁肽α超长效特性更显著,控糖效果更持久。减重效果尤为突出,目标剂量治疗4周后体重较基线平均下降7.2%(约6.5公斤),85%患者减重超5%,肌脂比提升19.7%,在有效减脂的同时保护肌肉量,且研究全程未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低血糖,无受试者因副作用退出。
03
非GLP-1机制探索
当GLP-1赛道陷入内卷时,另一些企业正从代谢调控的底层逻辑寻找突破口。
君圣泰医药的熊去氧胆小檗碱(HTD1801)与华领医药的多格列艾汀,分别从多靶点协同和葡萄糖稳态重建的角度,展现出颠覆传统减重路径的潜力。
胰岛素抵抗是包括肥胖在内的多种代谢性慢病的根源驱动因素。君圣泰HTD1801作为基于天然产物设计研发的双机制小分子创新药,其减重潜力源于独特的代谢调节与抗炎协同作用,打破了“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失衡-脂肪沉积-炎症”的恶性循环。临床数据显示,在未专门针对减重的Ⅱ期试验中,MASH合并T2DM患者使用18周后体重平均下降3.5kg,其中的高胰岛素血症亚组体重降幅更可达8.0kg,且肝脂降幅超40%。同时,HTD1801治疗还带来了HbA1c、甘油三酯、LDL-C等一系列心血管代谢指标的明显改善。同时,HTD1801的良好安全性使其适合长期代谢管理。
HTD1801展现出可有效改善人体代谢系统环境的潜力,具有不同于GLP-1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其与GLP-1类药物联用可产生“降脂保肌”的协同效果,增强能量消耗效率,缓解GLP-1单药治疗中因代谢代偿导致的疗效衰减。这种“土壤改良+靶向干预”的双重作用为突破当前减重治疗瓶颈提供了新思路。
华领多格列艾汀作为全球首个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类降糖药物,其减重相关潜力主要体现在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临床观察结果中。该药物通过激活葡萄糖激酶(血糖稳态的核心传感器),协调肝脏、胰腺、肠道等器官功能,并促进肠道内源性GLP-1分泌,帮助患者恢复生理性血糖调节能力。临床数据显示,多格列艾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初发超重或肥胖T2DM患者,可减轻体质量,提高生活质量。孟德尔随机化研究提示,基因证据支持GK激活与较低的虚弱指数、较高的握力、更快的步行速度、更高的四肢去脂体重和更长的端粒长度显著相关,GKA可能通过抗炎和延缓生物衰老机制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虚弱和肌肉减少症。此外,其口服便利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的优势,为合并肥胖及代谢综合征的糖尿病患者提供了长期用药的可行性。
这两款药物虽未直接定位减重适应症,却从代谢调控的源头开辟了新路径。HTD1801的多靶点抗炎作用直击肥胖相关的慢性低度炎症,而多格列艾汀的葡萄糖传感器修复机制则重塑能量代谢平衡——它们或将重新定义“减重”的内涵:从单纯的脂肪减少升级为全身代谢网络的重编程。
0人
- 每日推荐
- 股票频道
- 要闻频道
- 港股频道


- 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就职演讲
- “宁王”2024年业绩预喜:归母净利润超490亿元
- 赛力斯重组,大消息来了
- 上调评级+调研 业绩高增长公司获券商青睐
- 大幅换仓!刘格菘、林清源持股曝光
- A股逾1500份2024年业绩预告出炉 三大行业景气度回暖
- 星期三机构一致最看好的10金股
- 多家科创板公司业绩预喜 彰显韧性和活力
- A股公司密集派发“大礼包” 一年多次分红成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