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干线大动脉 打通支流微循环 长航局助力内河水运高质量发展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进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聚焦主干线大通道优化、高等级航道网畅通、港口枢纽能级提升、运输组织化智能化水平提高等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与重点。
长江是世界上运量最大、运输最繁忙的通航河流,是长三角—成渝交通主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全社会物流降本增效、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以下简称长航局)将贯彻落实《行动方案》部署要求,全面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功能,优化运输组织,加快推进智慧赋能绿色转型,引领新时代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
一、聚焦区段标准统一,加快打通长江干线堵点卡点
近年来,在国家高度重视和一系列重大政策推动下,长江航道通过能力显著提升,南京以下12.5米、武汉至安庆6米、荆江河段航道整治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成,形成一条“联通川渝湘、畅行鄂赣皖、通达江浙沪”的水上高速路,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了主动脉作用。但同时,长江主通道仍存在局部拥堵和区段标准不统一的问题,长江口“一主两辅一支”航道格局尚未形成,下游12.5米深水航道通航条件不稳,三峡枢纽河段“卡脖子”,上游川渝段航道等级偏低。
《行动方案》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精准谋划重点水道、重要航段治理,部署了实施长江口南槽二期工程、加快推动北港航道前期工作,以及有序推进南京以下深水航道、下游安庆至芜湖、中游宜昌至武汉、上游水富至重庆重点航段系统整治等重点任务,将有力破解难题,提高干线航道通过能力和通航效率,增强长江主通道安全韧性,为内河水运体系联通提供重要依托。
二、聚焦联网补网强链,引领形成长江水系“一张网”
长江航运发展坚持干线牵引、干支联动,长江水系基本形成了东西畅通、南北辐射、通江达海的航道网络体系,高等级航道已达1.1万公里,成为江河湖库沿线城市群协同、产业带协调的重要纽带,有力支撑了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但水系层面干支衔接不畅、省际航道存在堵点卡点,部分支流航道条件有待改善,航道的通达度、航道网络的辐射圈仍待加强。
《行动方案》坚持干支联通与水系沟通相统筹,部署了加快建设岷江、涪江、沅水、松虎澧资航线,加快湘江、汉江、赣江等重点航道扩能改造,推进乌江、沅水、嘉陵江、金沙江、汉江等省际水运通道建设,将促进水系高等级航道进一步贯通延伸成网,提高航道通达度、网络辐射圈,为内河水运体系“硬联通”提供重要链接。
三、聚焦智慧长江建设,服务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
长航局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加快实施智慧长江建设,长江干线数字航道应用生态基本形成,电子航道图覆盖干支流航道里程达5586公里。加快打造面向全行业的信用长江体系,构建智能管理平台推进全过程管控,“长江e+”成为全国水运行业优质服务品牌。但电子航道图支流覆盖不全,全行业数据交互共享、集成应用不足,智能航运体系尚未建立,港口装备设施自动化需加快推广,船舶智能技术研发和创新路径尚未成熟定型。
《行动方案》坚持科技引领与数字赋能,部署了航道公共服务智慧化、电子航道图干支衔接、航运保障系统数智化改造、智能船舶研发应用、智能航行试点等重点任务,将推动长江流域不断丰富智能航运应用场景,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保障数智化水平,提升航运组织效率,以智慧长江的迭代升级为内河水运体系“软联通”和服务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供重要支撑。
四、聚焦绿色低碳转型,绘就美丽长江画卷
长江航运积极探索绿色低碳转型之路,绿色航道技术广泛应用,水上服务区等绿色服务设施有效运行,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加快推广,铁水联运等绿色运输组织方式快速发展,长江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监控与服务平台建成运行,船舶水污染物、岸电等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有效应用,推进建设长江干线船用能源加注监管与服务信息系统。干线3.8万艘船舶基本实现“零排放”,长江经济带累计完成1.8万艘船舶受电设施改造,2024年岸电使用量达1.9亿度,长江航运绿色发展实现转折性变化。但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总量偏少,配套服务保障相对滞后,自主良性的绿色发展体系尚未形成。
《行动方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部署了港航设施绿色发展、内河船舶污染防治、岸电推广应用、溢油应急处置、发展绿色船舶等重点任务,将有力发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阵地作用,以长江航运的要素结构绿色转型升级和用能结构绿色优化调整,支撑交通运输领域美丽中国建设。
长航局将按照交通运输部统一部署,系统谋划、细化举措,深入推进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着力打造交通强国建设先行区、内河水运绿色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区,奋力谱写长江航运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