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控核聚变,上海国资加码
4月1日,可控核聚变概念午后走高,旭光电子(600353)、合锻智能(603011)、海陆重工(002255)今日收盘涨停。
消息面上来看,今日,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发布消息称,拟战略投资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聚变公司”)。据悉,这是该基金自2023年成立以来的首个直投项目,标志着上海国投公司正式切入未来能源领域的核心赛道,也为我国可控核聚变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注入百亿级资本动能。
记者了解到,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成立于2025年初,总规模达100亿元,存续期15年,由上海未来启点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该基金瞄准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15年的长周期主动培育,重点挖掘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科技项目进行培育,旨在通过耐心资本支持颠覆性技术创新。
此次战略投资的聚变公司,前身为成立于1983年的中国核燃料有限公司,现由中国核工业集团全资控股。2023年12月,该公司正式更名并揭牌,同时,由中核集团牵头的可控核聚变创新联合体正式宣布成立,目标直指聚变堆商业化应用的基础构建。
业内人士表示,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此次投资,不仅是资金支持,更意在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基金将通过资源整合,加速超导材料、高温等离子体控制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并促进上下游企业形成创新联合体。
可控核聚变因能量密度高、燃料资源丰富、近乎零碳排放等优势,被视为人类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方案,素有“人造太阳”之称。近年来,全球范围内政府与资本对这一赛道的关注度持续升温。
除上海未来产业基金外,中国核电(601985)、浙能电力(600023)等能源巨头已先行布局。2月28日,中国核电、浙能电力同步宣布拟对聚变公司进行增资,两家公司拟以增资方式参股聚变公司,投资金额分别为10亿元、7.5亿元,本次交易尚需国务院国资委批准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
对此,两家公司均表示,此举是为响应国家未来产业战略发展要求,落实核能“三步走”战略,推动聚变产业发展。此外,聚变公司的技术研发方向和未来产业化发展与国家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战略目标高度一致,公司参股聚变公司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和必要性。
今年年初,有着“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标志我国聚变能源研究实现从基础科学向工程实践的重大跨越。
中泰证券(600918)表示,2024年全球聚变投资约为71亿美元,2031年至2035年有望实现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根据核聚变能协会(FIA)调研,大部分核聚变公司预计2031年至2035年可实现可控核聚变向电网第一次供电,同时可以研发出低成本高Q值的商业化核聚变装置。
中信证券等研报认为,核聚变有望成为民用发电领域的终极能源,在技术路径基本打通、各国持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聚变堆商业化的节奏有望超市场预期,预计2030至2035年全球核聚变装置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6万亿元。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重要发展方向。
上海在核电产业赛道上持续发力。2024年3月,上海印发《上海核电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上海核电产业规模达600亿元,核电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有力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基本建成世界级核电产业中心,打响“上海核电”品牌。《行动方案》还提出,要建设核电产业集聚区。推动提升临港核能装备制造等,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核电产业高地。
3月25日,在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暨“投资上海”活动上,浦东新区与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上海超导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总投资25亿元。
作为未来材料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供应商,上海超导批量化产品综合产能性能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0%,产品广泛应用于可控核聚变等前沿科技领域。目前,上海超导已经为落户在上海临港(600848)的核聚变商业公司能量奇点的两台托卡马克装置提供了数百公里的高温超导带材,也为全球核心聚变研发机构和公司提供了大量优质产品,助力核聚变产业的高速推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