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探索零售业务新增长点
作为低利率周期的“压舱石”,零售业务对于银行发展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年报数据时发现,当前,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正在经历“转舵期”,具体表现在:曾被视为“零售之刃”的信用卡业务收缩的趋势愈发明显,各家银行都在探索零售业务新增长点。
然而,在零售业务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个人贷款不良率的上升也值得关注。“银行零售业务的未来突围方向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此外,银行还要持续发力金融科技,在提高风控水平的同时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信用卡业务步入“缩量时代”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年报数据时发现,2024年,多家上市银行信用卡业务量增速正在不断放缓,贷款余额、发卡量、交易量等多项指标出现不同程度削减。
“农业银行(601288)投放个人贷款量在可比同业中增量份额始终领先。”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表示。具体来看,2024年,农业银行信用卡贷款增量1588亿元,增幅22.7%,低于该行个人消费贷款增速。
再从股份制银行、中小银行来看,信用卡业务量收缩的态势更加明显。截至去年末,招商银行(600036)信用卡流通卡9685.90万张,流通户6944.09万户,相较2023年末分别减少25.91万张、29.95万户;中信银行(601998)信用卡交易量为2.44万亿元,同比下降10.13%,信用卡业务收入559.10亿元,同比下降5.91%;常熟银行(601128)信用卡贷款余额较2023年末减少19.18亿元。
在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看来,信用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主力,呈现业务持续收缩的趋势,有多方面原因。
“从内部来看,信用卡业务模式相对单一,产品设计陈旧,在息费披露、获客营销方面均有提升空间;从外部来看,与信用卡类似的信用支付类业务,依托互联网大厂具备流量优势,也不断更新迭代产品体系、运营手段,是信用卡产品强有力的竞争者。”苏筱芮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梳理年报时发现,在信用卡业务承压的背景下,各家银行都在积极探索零售业务的新增长点。
在浦发银行(600000)副行长张健看来,财富管理与资产管理的融合所带来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将成为零售业务发展的机遇之一。
促消费成银行今年发展“主旋律”
当零售业务的“转舵”遇上消费提振的主基调,金融机构该如何释放金融动能,更好满足消费领域金融需求?多家银行管理层也在近期召开的业绩发布会上进行了回应。
谈及今年个人信贷工作的重点,农业银行副行长林立表示,将以更大力度服务“扩内需、促消费”。具体来看,农行将落实好国家《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做好政策对接,丰富金融产品,增加金融供给,便利金融服务,全行组织实施“以旧换新”信贷倍增计划。
“积极响应国家消费提振专项行动,加力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加强购车、家装、家电等重点领域消费信贷拓展,继续保持消费金融领先优势。”建设银行(601939)行长张毅表示。
“让老百姓有钱消费、省钱消费、便捷消费、安全消费。”在中国银行(601988)业绩发布会上,该行副行长蔡钊表示,中国银行今年计划投放超万亿元贷款、创造千亿元财产性收入、投入百亿元消费补贴和减费让利、覆盖上亿境内外消费者,推出“万千百亿”惠民行动十重大礼包,助力居民消费升级。
在光大银行(601818)业绩发布会上,该行副行长齐晔在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光大银行在第一时间对照相关政策,制定形成服务支持提振消费和发展消费金融两项工作方案。
打破零售业务“内卷式竞争”
在零售业务规模快速发展的背后,零售贷款资产质量下降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年报数据时发现,2024年,多家银行信用卡、个人消费贷不良率有所抬头。
记者注意到,报告期内,工商银行(601398)个人消费贷不良率2.39%,同比增长1.05%;个人信用卡透支余额同比增长12.42%,不良率为3.50%,也同样上升了1.05%。
“近一两年,银行业零售类贷款风险整体有所上升,我行个人类贷款不良率也有小幅上升。”谈及零售领域风险暴露的上升态势,建设银行副行长李建江表示,该行将持续做好存量贷款风险管控,强化多维度监测,做到对业务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
2024年,中信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利润贡献出现明显下滑,该行表示,这主要是受到信用卡业务收缩以及消费贷不良率上升0.59个百分点至2.14%,导致信用减值损失激增。
谈及如何平衡个贷发展与安全,林立表示,农行将做好量价协同管理,坚持风险定价原则。防止价格内卷式竞争,维护市场良性发展秩序。
在薛洪言看来,未来,银行零售业务的突围方向需从“价格竞争”转向“价值深耕”。“从消费贷业务来看,场景化嵌入是破局的关键。”薛洪言认为,消费贷的本质是服务具体消费行为,银行应跳出单纯放贷逻辑,主动对接消费趋势和消费场景。
苏筱芮表示,后续,金融机构需要基于当前的监管导向,认真评估产品定价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对消费贷产品面向的客群制定合理准入门槛,强化消费贷产品的信息披露,在盈利与资产质量、监管合规之间取得平衡。
19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