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管道会议举办,共寻能源管输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
4月9日至10日,第八届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在北京举办,与会嘉宾围绕“绿色、智能、融合、发展”,共寻能源管输新业态、新模式和新动能。
19.5万公里!“全国一张网”日趋完善
国家管网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张伟在致辞时表示,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人类文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管道已成为全球能源运输的核心基础设施,深刻影响和塑造着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能源安全已超越国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管道行业唯有加快从单一运输工具向多型能源枢纽跃迁,从“钢铁深区”向“智能生命体”进化,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注入澎湃动能。
截至2024年,中国油气长输管道总里程已达19.5万公里,布局优化、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的“全国一张网”日趋完善。
中国石油学会理事长焦方正透露,近年来,中国油气管道加速建设,管网规模跻身世界前列,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南海深海一号1500米深水管道铺设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家管网已开展10MW纯氢管道试验项目,为纯氢管道大规模商业化奠定了基础。
国产油气管道重大装备亮相
中国国际管道会议(CIPC)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成功举办七届。会议设置能源管输战略与发展、管道建设、材料与装备、输送与储存、安全与维护、数字化与智能化、低碳与新能源、青年论坛等8个专题论坛。来自33个国家的3500余名会议代表参加会议,187位国内外院士、行业专家、知名学者作主旨及专题报告,共同研讨绿色管道建设、智慧管道运维、人工智能及量子技术等前沿科技。
大会设置技术装备与成果展区域,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近500家企业参展。
国家管网集团研发的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大型天然气管网仿真系统首次亮相成果展。大型长输天然气管网在线仿真系统破解了制约我国大型油气管网的技术难题,填补了国内管网仿真工业产品的空白,保障了能源数据安全与自主可控,为智能管网建设和能源转型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撑,已在3万公里天然气管道上线运行,各项核心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1422毫米超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内检测装备的成功研发,标志着我国在能源管道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获得新突破,经中试试验验证,可较好识别管道本体损伤及应力状态,为超大口径管道的完整性管理提供技术保障。(中国经济网记者王婉莹)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