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安徽省众兴菌业食用菌种植数字化
场景速览
安徽众兴菌业(002772)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食用菌规模化种植销售、菌种育种研发及培养基循环利用技术开发,同时开展进出口贸易业务。该公司总投资6.83亿元,占地288亩,建成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设计日产60吨、年产能2万吨,产品主要供应长三角及江浙沪粤地区商超与批发市场。其生产体系采用小麦秸秆循环利用技术,年消耗秸秆5万吨并配套制冰车间年供冰4000吨,通过联动西卅店镇3个行政村建立秸秆收储体系,企业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超1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700个(含脱贫人口88人),员工年均收入达4万至5万元,并辐射二龙回族乡、严桥乡等周边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协同发展。
主要做法
实施背景
安徽众兴菌业凭借双孢菇工厂化生产的核心技术和成熟市场渠道,从荷兰引进先进的双孢菇工厂化种植设备、技术和管理模式,使我国工厂化生产双孢菇的单产、品质和安全性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打造数字化车间,公司引入荷兰进口的全自动智能设备,如发酵控制装置、封闭发酵装置、联传投料机等,并采用格林斯达全自动卧式/立式碱洗塔控制系统VIO、F-CenteralFarmMannger控制软件。
核心技术
1.生产过程实时调度
主控中心运用F-CenteralFarmMannger软件控制系统,集成国产软件DCS全套系统功能,实时监测双孢菇菌丝培育负压车间内菌丝恒温冷库和25条培育隧道的湿度、温度、pH值、O2、CO2、NH3、游离生物浓度等参数。通过发酵曲线实时监控并与设定值对比,确保参数处于最优状态,出现误差实时闭环补偿。可控制厌氧发酵,降低NH3和H2S排放,促进有益微生物生长,使发酵更充分。
2.物料配送自动化
采用顶端投料、自动化传送系统并与投料系统对接,自动识别和传送堆料,送料更精准,节省人力。一次发酵完成的堆肥经高层传输进入双孢菇菌丝培育负压车间进行2-3次发酵,自动播种机将菌丝与堆肥均匀混合,再通过多级连续填料机和分层填料机配合,按顺序注入隧道压力室,封闭培育菌丝。
3.产品信息可追溯
借助F-CenteralFarmMannger控制软件,通过隧道内的湿度、温度、菌丝堆肥高度等检测开关,实时监测隧道内菌丝微环境及堆肥高度,生成实时生产曲线图。专业技术人员监测分析,通过环境及堆肥高度曲线判断菌丝生长状态,曲线骤变时可排查确定批次菌丝综合质量。
4.环境与资源能源消耗智能监控
工厂引进先进的废气、废水、氢气净化等全智能环保设备,发酵过程用水可循环利用,无污水排放。
5.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
技术人员设计产品工艺参数,小批量产品研发通过技术中心仪器试验验证参数准确性,再应用于生产设备。综合考虑温度、湿度及智能设备生产中的不稳定因素,持续优化新产品工艺,实现量化生产。
6.售后服务智能化
ERP系统为销售部门设售后反馈窗口,定期开展客户售后调查,联合客户分析出厂产品质量。车间实时监控菌丝状态,双孢菇批次产品贴标(含生产日期、批次等信息)。借助F-CenteralFarmMannger控制软件监控批次产品实时数据,数据保存1年并实时反馈至集团ERP系统。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能快速排查问题批次及校验培育工艺,及时回复客户。
经验效果
社会效益
解决大学生及技术院校人员就业问题,缓解就业压力,同时解决附近农民和社会人员的工作问题,提升区域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工厂专设扶贫双孢菇采摘车间,解决附近700多名农民的就业。企业运营带动3个贫困村配套建设秸秆收储中心,为村集体创收,提供贫困就业岗位,履行社会责任,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食用菌生产,促进农民增收。
经济效益
食用菌种植数字化通过计划管理,降低库存物资,加快资金周转;优化生产计划排程,提升生产设备产能;精准成本核算,挖掘降本潜力;减少重复劳动,提高生产及工作效率,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停工待料、品质问题、延迟交货等损失。
改编自:2024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汇编——安徽省众兴菌业食用菌种植数字化典型案例
撰稿单位:安徽众兴菌业科技有限公司,定远县农业农村局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