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探索推动人工智能等产业专利申请按需审查
4月2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有关情况。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表示,严把专利审查授权关,加强创造性标准评价,继续推动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再压减至15个月。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按需审查。
探索重点产业领域按需审查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申长雨表示,一是持续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加快推动《商标法》新一轮修改进程,着力从制度层面解决商标领域存在的恶意抢注、恶意无效、商标囤积等问题,保障市场运行。紧扣行业诉求,加快推动《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保护条例》修改,更好适应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需要。
二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建设工程。研究制定进一步高质量推进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的政策文件,会同司法部制定加强知识产权纠纷仲裁工作的指导意见,深化与最高人民法院“总对总”诉调对接工作,推动知识产权纠纷多元化解。完善涉外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强海外维权援助,助力我国企业出海。
三是强化知识产权源头保护。严把专利审查授权关,加强创造性标准评价,继续推动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再压减至15个月。探索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技术等重点产业领域按需审查。
四是强化地理标志保护。
在知识产权运用方面,一是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持续盘活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做优增量专利,夯实专利转化的质量基础,推动更多专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二是完善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机制。三是积极稳妥发展知识产权金融。会同金融监管总局在重点地区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点,持续推进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入园惠企,统筹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证券化、保险等工作,助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难题。四是积极推进商标品牌建设。
据申长雨介绍,未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积极推动知识产权与人工智能共生演进、双向赋能、融合发展。
一是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加快建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二是提高人工智能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水平,健全知识产权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体系,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专利申请按需审查服务力度,做好相关发明专利分析预警和导航服务,指导建设人工智能领域专利池,深入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促进更多人工智能领域专利从实验室走向产业链,赋能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积极参与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全球治理,推动完善相关国际规则和标准,促进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造福全人类。
著作权登记总量突破千万
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局长王志成在会上表示,2024年著作权登记总体呈现较大增长态势,全年的著作权登记总量1063万件,同比增长19.13%。其中,作品著作权登记超780万件,同比增长21.39%;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量超282万件,同比增长13.31%。
在版权产业经济贡献方面,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调研,2023年,我国版权产业增加值达9.38万亿元人民币,占GDP比重7.44%;城镇版权产业就业人数为1573.99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9.62%;版权产业的商品出口额为4146.13亿美元,占全国商品出口总额的12.27%,连续多年稳定在11%以上。
王志成表示,下一步,要不断推动版权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探索版权金融方面,拟联合多部门开展知识产权金融生态综合试验区建设,支持版权质押、版权保险等金融产品服务创新,目前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已经在国家版权局官网发布。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