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侠科技王振超:让机器人从“学步”到“飞向太空”
在北京钢铁侠科技有限公司(下称“钢铁侠科技”)联合创始人王振超的电脑里,保存着一段“成长录像”:白色的人形机器人抓握矿泉水瓶并倒水,还孩童学步般摇晃着行走、爬上楼梯。
聊起公司自研的人形机器人,王振超像是聊起自己的孩子:2015年公司成立,2016年就研发出第一代双足人形机器人;后来,人形机器人完成从轮式到双足的质变,“学会走路”,算法攻关用时数月;如今,公司人形机器人顺利“找到工作岗位”,走进军工、航天、教育科研等行业。
孕育:率先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
从锚定机器人赛道到自主研发零部件,钢铁侠科技的步伐稳扎稳打。
在王振超看来,机器人的金属外壳与漫威动画中“钢铁侠”战甲形态相似。“我们最初也想做贴近钢铁侠形象的人形机器人,于是坚持申请将此作为企业名称,尽管注册过程中曾被驳回,但最终还是如愿。”他说。
公司创立于2015年9月,是国内最早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之一,立志“将人形机器人送上太空”。
公司研发过程异常艰辛。2015年左右,国内对人形机器人的理解并不多,连适配的机器人电机、减速器等零部件都难寻,团队只能自行研发。
“我们从一块块铁皮、一块块钢板、一个个元器件起家,将各个零部件组装为人形机器人,得以练就一身全栈的技术研发能力。”王振超说。公司现有50余人,其中超过40人都是研发人员。研发投入占到公司营收的30%至50%。
2016年5月,公司推出初代人形机器人产品,应用于高校科研领域,打响了进军人形机器人赛道的“第一枪”。此后,公司发布了五代人形机器人。“如今,人形机器人领域‘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很欣慰地看到,10年前公司选择了正确的道路。”王振超说。
成长:人形机器人学会走路
如何让人形机器人走得更稳更快?
王振超介绍,公司将语音交互功能等智能化元素融入第三代机器人产品,但这台“能讲话的机器人”行走较为缓慢,且并不稳当。针对这一问题,公司的第四代机器人采用连杆式双足设计,公司研究团队专门在跑步机上测算速度、进行试验,历经几个月的攻关在算法上取得突破,机器人能走得稳了快了。
双足机器人的研发难度在哪里?王振超介绍,双足人形机器人需要像人一样依靠双足行走、进行抬腿动作,这涉及人形机器人重心的偏移、变化,需要静态、动态评估算法的支持,对研发团队而言挑战更大。
公司官网显示,“会走路的机器人”产品已更新至第五代。王振超透露,第六代产品正在研发中,还未对外公布。
在公司和人形机器人产品逐步发展、成长成熟的同时,王振超也致力于帮助有志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青少年学习成长。工作之余,他是活跃于各类机器人大赛赛场的业界导师。在他看来,这样的比赛可以提升青少年对科技行业的认知度和兴趣。
上岗:开拓更多应用场景
成长成熟后,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找到了“工作岗位”,应用于军工、海洋、商业服务等领域。
王振超提供的一条摄于2017年的视频显示,公司一款全地形运输机器人配置着山地越野轮胎和轻量化车身,能够“爬坡过坎”,里面还可捎载一人。据介绍,这款四驱机器人可广泛应用于山地、雪地、泥地、沙石等恶劣环境,执行运输保障等任务。
王振超介绍,目前军工领域仍是公司重要的业务方向。公司客户以军工企业、大型央企为主,与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有专项合作。
2021年3月,公司中标中国航天空间仿人智能操控系统项目,将大型双足仿人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扩展至航天领域,离实现“把人形机器人送上太空”的梦想更进一步。
随着机器人产品找到应用场景、接到订单,公司的经营也步入正轨。
王振超介绍,2015至2019年公司关注底层技术的研发,这一阶段公司的投入、收入都较低。2019至2021年,公司开始逐步探索产业化道路,到2021年底能够实现自负盈亏。2022年至2023年公司经营遇到挑战,出现亏损。2024年以后,公司明确了产业化方向,订单也越来越多,预计2025年公司营收将在1.5亿元至2亿元的区间。
前路:痛点犹存但空间广阔
除了分享“钢铁侠”机器人孕育成长的故事,王振超的访谈也离不开人形机器人行业。他表示,人形机器人应用空间广阔、前景可期,但当前行业还不成熟,面临诸多问题。
王振超表示,人形机器人在进行某项任务时,单次均有机会完成,但重复这一动作时成功率还不高。以拿鸡蛋为例,人形机器人进行该动作一万次,只能成功几百次。
王振超介绍,针对这一问题,行业已在采集数据、生成模型,改善人形机器人动作的流畅度、成功率。
行业的另一痛点是上游厂商供给与下游需求未能精准匹配。下游场景方对人形机器人的了解程度不深,无法提出明确需求,导致人形机器人企业无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
“把人形机器人送上太空”的雄心还要多久才能实现?王振超聊起了此前从事电子行业的经验:生产规模达1万台为小试,10万台为小批量生产,百万台为量产。他认为,只有人形机器人进入量产阶段,产品才能在各行各业中较大规模应用,走进千家万户甚至飞向太空。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