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加速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南京国家农高区(下称“农高区”)作为长三角唯一的国家级农高区,通过深化校地合作,集聚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资源,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人才政策双驱动
激活发展新动能
近年来,农高区引进高层次人才131人次,创新实施“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机制,推动高校人才下沉服务。累计选派30余名科技镇长、科技副总、科技特派员,如江苏省农科院赵密珍研究员团队成功转化草莓新品种,服务地方产业;南京林业大学郝明灼教授团队攻克冬青种植技术瓶颈并实现产业化。农高区还联合高校共建乡村振兴学院与新农科基地,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超7500人次。
加大政策支持,强化要素保障。省、市成立专班统筹资源,建立领导挂钩院校机制,高效推进校地合作。重点支持南京林业大学白马校区建设,一期已入驻4500名师生。优先保障土地、载体与资金:划拨土地建设植物、动物、食品三大研发平台;投资19亿元打造22.6万平方米中国东部(南京)科技创新港;设立食品科技产业基金(首期4亿元)与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3亿元),争取科技专项资金近亿元。
平台资源集聚
打造农业科技新高地
农高区集聚7家高校院所,布局市级以上科研平台55个。南农大建成国家果梅杨梅种质资源圃(属国际最大),动物医学研发中心将建成华东最大P3实验室。
南林大与创新港共建“碳谷”项目,涵盖智慧生态、林木生物质低碳高效利用等研究中心。携手江南大学建成江苏省未来食品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南农大成功转化细胞培养肉技术,实现世界首次细胞培养猪脂肪中试(500L生物反应器)放大生产。
加快成果转化
跑出产业升级加速度
农高区发起成立长三角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联盟,挂牌长三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中心,2024年举办对接活动6场,发布成果超500项,技术交易额破2亿元。种业创新成效显著:中国科学院植物所蓝莓、黑莓推广超10万亩,经济效益超20亿元;江苏省农科院南粳系列水稻推广超1亿亩,多品种列国家主导。本地蓝莓产业通过科技赋能,2024年鲜果产值达1.6亿元,深加工产值4.2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
南京国家农高区以“研究在高校、转化在农高区、推广在长三角”的模式,正加速成为长三角农业科技创新的核心策源地,有力践行大食物观,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朱韩峰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