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恩专栏】透视锂电行业当下:技术革命正重塑竞争格局

2025-07-11 14:14:52 来源: 曼恩斯特官网官微

  导语

  锂电产业,作为驱动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引擎,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储能市场爆发式增长,共同勾勒出万亿级市场的宏伟蓝图。然而,繁荣的表象下暗流涌动:上游资源价格的剧烈震荡、中下游环节日益激烈的同质化竞争、叠加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压力,共同宣告着依赖产能扩张的粗放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行业站上了从“量变”向“质变”跃迁的关键节点。

  在成本、性能与可持续性的多维挤压下,技术革命已成为破局与重塑格局的决定性力量。无论是材料体系的创新,还是制造工艺的突破,每一项关键技术的成熟与商业化落地,都在深刻改变着产业的价值链条和竞争规则。深入透视当下锂电行业态势与技术动向,洞悉其背后的商业化路径,将对把握锂电行业的未来,至关重要。

  1

  锂电市场现状:增长动力与区域优化

  市场规模与增速

  截至2023年,全球锂电池市场规模已达到1,200亿美元,其中动力电池占据主导地位,贡献约65%的市场份额,储能领域紧随其后,占比20%,消费电子领域则占据剩余15%。而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共同发布了《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里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1545.1GWh,同比增长28.5%。

  2015-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GWh)

  EVTank,伊维智库整理,2025.01

  由下图可以得知,根据EVTank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214.6GWh,同比增长36.9%,较2023年增速高2.6个百分点,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78.6%,出货量占比继续提升。EVTank认为除了因为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和储能市场的需求增加外,龙头企业加速出海也带来出货量的显著增长。因此,EVTank在《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中预计,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在2025年和2030年将分别达到1899.3GWh和5127.3GWh。

  2025-2030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预测(GWh)

  EVTank,伊维智库整理,2025.01

  而细分来看,动力电池的强劲需求主要由新能源汽车市场驱动,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400万辆,渗透率达18%,推动动力电池出货量同比增长35%。而2024年1-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24.1%至1,752.9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9.7%,其中新能源轻型车渗透率达20.4%;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 25.1%至 204.4 万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24.2%,其中新能源轻型车渗透率达25.0%;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引领增长,主要增量来自于中国和北美。因此,财信证券预测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1426万辆,这将为锂电池行业提供巨大的市场需求。

  进入 2025年1月,中国各品牌1月份销量均出现了环比下滑,且环比下滑幅度均超过了两位数,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销量提前被透支、春节前销售淡季、消费者观望心理以及“两新”政策过渡等因素的影响。乘联会预测,1月,狭义乘用车零售总市场规模约为175万辆,同比下降14.6%,环比下降33.6%;新能源零售预计可达72万辆,渗透率约41.1%。

  全球动力电池电芯产量

  来源:SMM,建信期货研究发展部

  中国动力电池电芯库存

  其中,储能领域则受益于可再生能源并网需求,2023年全球储能电池装机量达130GWh,同比增长45%。

  另外,因为2024年中国新能源强配政策、央国企强化布局及储能成本不断下探,带动ESS保持超高速增长;美国配储刚性需求叠加ITC补贴的效果明显,此外新兴市场多点爆发,2024下半年英国、沙特、澳大利亚等签订多个GWh订单,全球储能电池(ESS LIB)出货量369.8GWh,同比增长64.9%。

  而中国储能电池产量下降:1月中国储能电池产量环比跌14%至32.7GWH,预计2月储能电池产量还将环比下跌 9%至 29.7GWH,截止1月底,方形磷酸铁锂(储能型,280Ah)价格较上月持平0.3元/WH,其理论生产成本为0.311元/WH,储能领域锂电价格战也十分严重。24年初至今光储产业链价格已经大幅下降,光伏配储项目的经济性与需求随之显著提升,配储要求更高的市场化项目不断涌现,多地要求风光储一体化,配储规模有望随风光配储系数进一步提升。预计24/25年国内装机规模有望达83.9/113.7GWh,同比增速达80.0%/35.5%。

  中国储能电芯产量

  来源:SMM,建信期货研究发展部

  消费电子领域虽增速相对平缓(年增8%),但在5G设备换机潮与便携式工具升级的支撑下,仍保持稳定增长。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和赛腾股份603283)公告的数据,2023年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19201.00 亿元人民币,预计2024年将增长至19772.00亿元人民币,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 3.33%。中国市场的温和复苏,特别是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回暖,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此外,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增长,使得中国在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消费电子市场规模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联合资信整理

  因此,可以总结说2024年全球锂电池的市场结构呈现显著分化。动力电池领域虽仍为核心增长引擎,但其占比或将从65%微降至62%,主要因欧洲市场电动化进程放缓(2023年渗透率21%,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及部分车企转向多元化技术路线(如氢燃料电池);储能领域则加速扩张,占比有望提升至23%,支撑其成为第二增长曲线的潜力;消费电子领域受新兴市场(如印度、东南亚)智能设备普及推动,占比预计稳定在15%。

  而值得关注的是,储能领域的爆发性增长仍需突破两大瓶颈:其一,当前储能系统成本约1.2元/Wh,距离与传统能源平价仍有差距;其二,商业模式尚未成熟,例如“电池银行”等创新模式仍处试点阶段。与此同时,动力电池市场是否接近饱和的争议持续升温。尽管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处上升通道(预计2025年达25%),但区域分化显著——中国凭借政策扶持与产业链优势持续领跑(2023年渗透率31%),而欧美市场受制于充电基建滞后与消费者接受度,增速或阶段性放缓。

  增长驱动因素

  全球锂电池行业的持续扩张由政策框架强化、成本优化与技术标准化三大核心动能驱动,其相互作用正在重塑产业链竞争格局与商业模式。

  1.政策驱动:全球监管趋严与本土化激励

  首先,欧盟《新电池法案》(2024年1月生效)通过全生命周期碳足迹限制(2030年目标:60kg CO /kWh)与回收率强制要求(2024年目标50%,2030年70%),倒逼产业链低碳化转型。以Northvolt为代表的欧洲企业已启动零碳电池工厂建设,单GWh生产能耗降低40%,碳排放强度下降至80kg CO /kWh。

  新电池法规第二章第6条规定

  来源:搜狐

  其次,中国“双积分”政策为了适应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收紧,2024年新能源汽车积分考核比例提升至22%,2026年和2027年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拟设定为48%和58%(年均上调10个百分点,与上一阶段调整幅度一致),将新能源乘用车标准车型分值较上一阶段平均下调50%左右,并引入“绿电使用系数”指标,以此推动电池企业加速清洁能源供应链布局。叠加财政部用于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的98.8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2025年),2024年磷酸铁锂(LFP)正极材料产能同比增长58.43%,钴酸锂产量9.8万吨,同比增幅约13.95%;锰酸锂产量13.0万吨,同比增幅约6.56%。而且2024年我国锂电回收体系覆盖率提升至35%。

  公开征求对《2026-2027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销售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管理有关要求(征求意见稿)》的意见

  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最后,美国《通胀削减法案》(IRA)将本土化电池生产税收抵免提高至45美元/kWh(2024年生效),促使特斯拉、松下等头部企业调整战略,2024年美国本土电池产能预计突破300GWh,同比增幅60%。但特朗普上任当天就宣布废除拜登政府在2021年发布的一项行政令,该命令原要求美国到2030年销售的新车中,纯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一半。并签署了一项名为“释放美国能源”的行政令,指示联邦机构立即暂停用于推动汽车行业电动化的拨款,包括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咨询机构睿咨得能源称,特朗普政府未来可能还会停止《通胀削减法案》对电动汽车消费者提供的税收抵免。根据这项拜登政府在2022年颁布的法案,满足一定要求的电动汽车就有资格享受最高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目前至少有15款在售车型有资格获得全额补贴。部分受益于此项补贴政策,美国的电动汽车销量近年来稳步提升,去年销量已攀升至130万辆。但美国电动汽车的渗透率仅为8.1%,远不及中国近41%的电动汽车渗透率。

  因此特朗普叫停电动汽车扶持政策,将会导致美国的动力电池需求不确定性增加,从而对全球范围的电池制造商造成打击。

  2.成本驱动:技术迭代与平价临界点突破

  相关的数据表示2024年锂电系统平均成本降至0.85元/Wh(动力电池)与0.25元/Wh(储能电池),较2023年分别下降15%与18%,具体来看,280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含税价区间落在0.25~0.35元/Wh,均价为0.3元/Wh;314Ah磷酸铁锂储能电芯的含税价区间为0.26~0.35元/Wh,均价为0.31元/Wh。这些数据显示,随着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和生产工艺的升级,储能电芯的价格持续走低。

  其中核心降本路径包括:材料创新,LFP正极单晶化技术提升压实密度至2.6g/cm ,单位Wh材料成本下降12%;工艺升级,干法电极工艺渗透率提升至18%,涂布环节能耗成本降低30%。

  另外,据BNEF测算,2024年锂电储能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在日韩、中国等市场已降至0.28元/kWh,首次低于燃气调峰电站(0.32元/kWh),标志其在调峰场景中实现经济性突破。而且,BNEF认为电池成本下降受多重因素推动,包括电池材料价格下跌以及电池制造商间竞争的加剧。中国生产的电池储能系统成本显著低于美国和欧洲。因为对于持续时间从0.5小时到4小时的所有电池储能系统,中国产品价格比欧美市场低约60%。

  BNEF调查表明,2024年中国生产的4小时电池储能系统平均价格为85美元/kWh,首次跌破100美元/kWh大关。在近期中国电力建设集团进行的16GWh电池储能系统招标中,平均报价更是低至66.3美元/kWh,而在中国石油公司的另一项竞争性招标中,2.5GWh的合同报价范围则在59美元/kWh至139美元/kWh之间。

  3.标准化与技术创新协同效应

  首先,关于涂布工艺技术规范,中国工信部发布的《锂离子电池电极涂布设备通用技术规范》(GB/T 43241-2024)对涂布设备的精度和数字化监控提出了严格要求。具体来说,该规范强制要求涂布精度误差不超过1.5μm,并且数字化监控的覆盖率必须达到100%。

  其次,欧盟EN 50604-2024标准对动力电池的循环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原先的1,000次提升至1,500次,同时要求容量保持率必须达到80%以上。这一新标准的实施旨在推动电池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固态电解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其中,三星SDI与QuantumScape的合作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他们共同开发的固态电池样品已经成功通过了1,200次循环测试,这表明该技术在循环寿命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突破。

  中国政策

  政策端持续加码,助力锂电池需求增长。4月26日商务部、财务部等 7 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对于报废国三及以下的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符合节能要求乘用车新车的个人消费者,可享受一次性7000-10000元补贴;“以旧换新”政策的落地有望带动新能源汽车销量进一步上行。从长期来看,目前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免征政策已明确延至2025年,2026-2027年减半征收购置税,有望为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保驾护航。

  近一年国内利好锂电池需求政策

  来源: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前瞻产业研究院、国际能源网

  2

  技术趋势:商业化路径与投资回报分析

  锂产业链价格

  价格方面,主力合约周度下跌1.3%,锂云母价格小幅上涨,锂矿、锂盐小幅下跌,电碳-工碳价差收窄,氢氧化锂-电碳负价差收窄,正极材料表现分化。

  锂产业链价格

  来源:EVTank,伊维智库整理,2025.01

  主流技术路线对比与商业化潜力

  全球锂电池技术路线的分化已形成清晰的商业化逻辑,磷酸铁锂(LFP)与高镍三元(NCM/NCA)分别主导成本敏感型市场与高端性能市场。因为电池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决定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寿命、安全性、使用领域等,其在锂离子电池中成本占比最高。而且目前主流的正极材料包括磷酸铁锂(LFP)、锰酸锂、钴酸锂和三元镍钻锰(NCM)等,其性能对比情况如下图3.2。其中,磷酸铁锂正极的优势在于安全性能好、循环次数长;劣势在于克容量相对较低,进而对应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低。

  锂离子正极材料性能对比

  来源:公司招股书、SMM新能源,锂电池储能技术、中泰证券600918)研究所

  一、技术路线分化与市场定位

  磷酸铁锂(LFP):

  成本优势驱动规模化应用

  磷酸铁锂(LFP)技术路线以0.6元/Wh的显著成本优势(较三元电池低33%–45%),成为中国及新兴市场的主流选择。2024年,中国A0级及以下乘用车市场中LFP渗透率已达85%,储能领域占比提升至80%。比亚迪002594)“刀片电池”通过结构创新(CTP技术)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至160Wh/kg,支持其在中端车型及商用领域的快速渗透。

  全球磷酸铁锂正极需求测算

  来源:GGII、SNE、EVTank、电池cbu、欣旺达

  高镍三元(NCM/NCA):

  高端市场技术壁垒

  高镍三元电池凭借250–265Wh/kg的能量密度(较LFP高35%–40%),主导欧美高端电动车型市场。2024年,售价5万美元以上的电动车型中,三元电池搭载率维持87%。LG新能源开发的NCMA四元电池(镍含量90%)能量密度突破265Wh/kg,但受制于钴价波动(2024年均价32万元/吨)与工艺复杂性,其单Wh成本高达1.05元,限制其规模化应用。

  2020-2025年中国高镍三元正极行业渗透率

  来源:公开资料,华经产业研究院

  二、动态平衡点: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博弈

  两类技术路线的竞争本质是能量密度与成本的动态权衡,其平衡点受以下因素驱动:

  1) 锂价波动:2024年碳酸锂价格稳定在12万–15万元/吨区间,LFP材料成本占比降至45%(2023年为55%),进一步巩固其经济性优势。若锂价跌破10万元/吨,储能领域LFP系统成本可降至0.55元/Wh,投资回收期缩短至5.8年。

  2) 技术迭代:宁德时代300750)M3P电池(磷酸锰铁锂)通过锰掺杂将LFP能量密度提升至210Wh/kg,量产成本控制在0.65元/Wh,已进入特斯拉Model 3改款车型供应链。

  3) 政策约束: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要求进口电池碳足迹<60kg CO /kWh(2027年生效),三元电池因前驱体生产碳排放较高(约85kg CO /kWh),需额外投入8%–10%的合规成本。

  固相法生产磷酸铁锂正极的成本测算

  来源:SMM新能源、公司公告、中泰证券研究所

  三、投资回报与商业化路径

  从投资回报率(ROI)看,LFP因低风险与高性价比成为短期资本聚集地。2024年,LFP产能投资ROI达18%–20%,高于三元电池的12%–15%。其中,2024年三元电池的ROI为12%-15%。然而,三元电池在高镍化、固态电解质(如松下4680电池)领域的技术突破,仍支撑其在高端市场的不可替代性。

  其中,商业化路径建议有:

  1) LFP优先布局:聚焦储能、低端乘用车及商用车市场,利用成本优势快速占领份额;

  2) 三元技术储备:针对高端车型与航空储能等高能量密度场景,持续研发超高镍与固态技术。

  综观锂电行业的当下,从材料体系的颠覆性探索(如固态电解质)到制造工艺的精益革新(如干法电极),每一项突破都在重新定义成本、性能与安全性的边界。

  正如导语所言,行业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这场由技术驱动的变革,将彻底重塑产业生态。唯有深刻洞察技术趋势、精准把握商业化路径的企业,方能在成本、性能与可持续性的多维博弈中赢得先机。技术革命它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高效、更安全的锂电产业,将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