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上新”折射产业发展新路径和人才培育新模式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刘一枫)“这次的分数在全省三千名左右,想要报名与AI相关的学科。”近日,一名男生在安徽集中招生咨询现场时向记者表示。随着高考分数出炉,全国各地高考志愿填报通道陆续开启。
AI动画师、无人机群规划员、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前不久,人社部公示拟新增17个新职业和42个新工种。记者了解到,人工智能教育、低空技术与工程、老年医学与健康、人居设计……2025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招生,共有29种新专业“上新”。
从“知识传授”到“场景赋能”,高校专业设置与时俱进。上证报记者梳理发现,近年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建设引领,跨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专业背景为未来就业市场的人才所需。
新增专业聚焦新兴领域和战略急需
最近三年的新增备案专业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占比超四成,且备案高校多为C9院校,为高分考生提供了更多专业选择。2024年,人工智能专业的新增申报布点高校有89所,数字经济位列其次,有74所高校增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下称“中国科大”)招生就业处处长朱林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学校适度增加了本科招生规模,新增本科专业包括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同时,新增的招生名额将全部投放到基础学科、新工科、新医学等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前沿领域。”
据介绍,考生在填报中国科大“工科试验班(航空航天、人形机器人、低碳能源技术及安全方向)”大类后,可在大一结束选择攻读“机器人工程”专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具身智能系统的综合开发能力。
摩根士丹利的报告预计,未来4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将以平均每年23%的增幅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470亿美元增长至2028年的1080亿美元。
针对国家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专业,今年教育部首次建立超常设置机制。“比如,去年9月,在集中申报期之后,我们主动服务低空经济快速发展需要,指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论证,超常增设了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在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时表示。
据中国民航局预测数据,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北京理工大学是今年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的6所高校之一,6月14日揭牌成立空天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理工大学招生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在本科招生中首设低空技术班,学生将在入学后进行再次选拔。该专业作为教育部首批获批的交叉工程类专业,整合航空航天、机械工程、电子信息等多学科资源,为国家发展低空经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交叉融合成为新一轮学科调整核心
2025年之前,教育部已成功完成了约20%的专业优化工作,其重点在于增设和调整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新型交叉学科。记者梳理发现,跨学科体系建设、专业交叉融合是本轮学科调整的核心。
2020年,量子信息科学专业由中国科大和国防科技大学首次申报设立,该学科聚焦物理学与信息科学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科技领域。2024和2025年中国科大毕业的首届量子信息科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和首届量子信息科技英才班本科毕业生均实现全员深造。
“今年,学校将首次单独招收量子信息科学专业学生,除专业核心课和选修课外,该专业还融入了信息学院的人工智能导论、机器学习等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视角解决量子信息领域问题的能力。”朱林繁说。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近日发文为高考生提供报考建议时提到,立志于在AI和机器人领域发展的学生,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论文知识,要同时具备动手能力和对当前前沿科技领域的持续学习。
作为首批开设“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的高校之一,浙江大学发布2025本科招生亮点——全面迭代升级“AI+X”微专业。通过微专业、辅修、双学士学位等多元化培养项目和“通专跨”融合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多学科、跨专业交叉的知识储备和成长能力。
金融科技是复旦大学今年新增的本科专业之一,“跨学科发展路径”“融合创新能力”等被写入学科培养方案中。为使学生能够胜任投资银行、商业银行、金融科技企业、证券量化机构及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等多元化职业岗位,学校在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将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据挖掘、信息整合和行业分析等量化研究方法及追踪学科前沿趋势的能力。
业内专家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边界逐渐模糊,传统学科设置和单一培养模式难以满足新技术、新产业(300832)的发展需求,跨学科专业的设置不仅是对市场需求的回应,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
回顾历年来的高考招生热潮,从上世纪70年代的文史哲,80、90年代的对外经贸,2000年后房地产相关专业兴起,2010年代金融、法学、计算机等专业的扩招,到当前“人工智能+”相关学科的大规模布局,普通高校新增专业的演变折射出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变迁。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传统高校传道授业的模式也从“知识传授”向“场景赋能”、“人才创新”转变。多位高校人士向记者表示,多数新增专业设置在大类学科选择项下,学生在大二、大三时期往往需再次选择细分领域,本科培养模式从“常规招生”向“精准选材”转变,构建以“学术志趣和发展潜力”为导向的创新人才选拔体系。
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2025年推出“专业任选”新机制。学校工科试验班根据不同的班级设置,学生在培养方案所包含的近30种专业内可选择全学段专业任选,人工智能、自动化等专业任选或相关领域内专业任选等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研究兴趣。
浙江大学推出的“星辰计划”将于2025年首次面向校内学生开展选拔培养。项目制定进阶式“一生一策”培养方案,突出探究式交叉课程与科研训练,建立“意愿>成绩”“长处>短处”的评价机制和动态进出体系。除少量特殊类型招生项目外,每位大类招生的学生均有多次申请转专业机会,让学生明晰发展方向,享受充分的自由选择权利。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