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低猪价中“杀出重围”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2025年上半年,生猪出栏价整体低位运行,部分月份甚至探底至14元/公斤。然而,就在这样的行情下,多家上市猪企却交出超预期的盈利答卷,完成从亏损到盈利的反转。
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已有16家猪企发布半年报业绩预告,12家实现盈利,8家明确扭亏为盈。但与此同时,也有几家企业依旧在盈亏线上苦苦挣扎。
谁在低猪价中杀出重围?又是谁举步维艰?这场盈利与亏损的分野,早已不只是猪价决定,而是成本控制与管理能力的硬仗。
成本下降成扭亏主因
2025年上半年,全国生猪价格维持在偏低区间。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为16.1元/公斤,而到6月中旬下降至14.2元/公斤。从整个行业来看,今年上半年猪价处在14元/公斤~15元/公斤区间已有较长时间。在这一环境下,多数猪企实现盈利,显然并非价格驱动,而是依靠内部经营调整和成本压缩实现转型。
例如,新希望(000876)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6.8亿元至7.8亿元,同比扭亏;而去年同期,公司净亏损高达12.17亿元。公司提到,养殖业务的防疫管理、技术指标、组织效率均有显著改善,带动养殖成本实现“同环比双降”。
与之类似,牧原股份(002714)公开信息显示,其生猪养殖成本已降至12.1元/公斤以下,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公司2025年上半年商品猪销量达3839.4万头,同比增长超32%。公司称,后续会围绕健康管理、种猪育种、营养配方、智能化应用等方面,通过技术创新与精细化的管理,提升各项生产指标,持续降本增效。市场人士认为,在低价行情中,大出栏叠加低成本构成了盈利的“双保险”。
一位长期研究农业板块的券商分析师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盈利回归的最大变量,就是成本。从饲料采购、母猪结构到猪场周转效率,全链条优化已成为头部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去年相比,不少大场头均养殖成本下降了5%以上。”
此外,饲料原料价格走低也提供了环境利好。玉米、豆粕价格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持续回调,减轻了饲养端压力。但专家同时提醒,这一红利属周期性变量,企业仍需在技术效率、疫病防控等方面建立稳定的内部能力体系。
盈利分化背后,管理能力比拼升级
表面看,上半年猪企普遍盈利,但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之间的分化依旧明显。16家猪企中,仍有唐人神(002567)、正虹科技(000702)、罗牛山(000735)等处于亏损状态。盈利与否,并不简单取决于猪价,而是“内功”——管理、结构、布局的综合较量。
以唐人神为例,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5400万元至6900万元,尽管出栏同比增长近38%,但受限于价格下滑及销售结构偏重肥猪,其盈利能力仍未摆脱压力。公司披露称,销售均价同比下降0.34元/公斤,影响利润约1亿元,成为拖累主因。
相比之下,神农集团(605296)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75%至239%,其成功经验在于出栏量提升40.93%的同时,还大力提升产能利用率、压缩养殖成本,并持续加强对饲料采购和细节运营的控制。
“同样是卖猪,为什么有的企业能挣钱,有的却亏钱?关键在于系统效率。”国内一头部生猪企业养殖部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近几年头部猪企已完成了从规模为王向效率为本的转变,不再盲目追求扩张,而是将资源更多投入到精细化管理上。”
大北农(002385)的表现也印证了多点突破的价值。除了养猪业务盈利,其种子业务增长也非常明显:玉米种子销量同比增长三倍、水稻种子销量翻倍,有效分摊了利润压力。报告期内,公司净利润预计为1.9亿至2.5亿元,成功实现扭亏。
在上述猪企高管看来,“降本+多元”策略正在成为更多猪企的现实路径。在猪价维持低位的行业格局下,谁的管理效率高,谁的抗压能力强,谁就有机会率先突围。
猪价温和回升,难改全年低波动趋势
自6月中下旬起,全国猪价开始止跌回升。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7月首周定点屠宰企业收购价为16.07元/公斤,连续三周上涨。然而,这种回升更像是季节性修复,难改全年整体“低波动”趋势。
猪价短期回升主要受消费季节性走强和前期压栏猪源集中释放影响。一位头部猪企销售负责人对记者表示:“7月中旬开始,确实感觉市场信心有所回稳,屠宰企业采购意愿增强。但整体供需并未逆转,下半年整体仍偏宽松。”
数据显示,2025年5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4042万头,同比增长1.2%,为近两年高位。此外,今年1~6月,全国定点屠宰企业累计屠宰生猪同比增长20.6%。市场供应持续充裕,叠加出栏体重维持高位,对猪价构成持续压制。
温氏股份(300498)、新希望等企业6月销售简报也显示,虽然销量同比提升明显,但商品猪销售均价同比下跌超过20%。由于均价回落,不少企业6月生猪销售收入出现同比下降。例如,新希望当月销售收入同比下降19.14%,温氏下降5.4%。
“三季度猪价或延续当前反弹势头,至8月初可能达到阶段性高点,但四季度随着集中出栏增加,价格再度承压。”上述养殖企业负责人坦言,“如果没有大范围疫情或需求爆点,猪价大涨的概率不大,全年主基调是稳、弱、窄。”
行业新逻辑,控成本将决定胜负手
在猪价横盘震荡的行业周期中,“低成本才是硬道理”正成为企业共识。今年上半年,大型猪企之所以集体实现盈利,正是因为其已将养殖成本控制在12元/公斤上下。相比之下,部分中小企业养殖成本仍在13元甚至更高,长期难以承压。
有分析机构数据显示,截至6月中旬,全国主流自繁自养模式下,头均盈利已回落至盈亏边缘,仅维持微利状态。而7月初随着猪价短期上涨,盈利有所修复,但靠市场吃饭的窗口变窄,倒逼企业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内部肌肉”上。
上述大型猪企高管也对记者表示:“成本控制现在是战略级工程。不光是看一头猪赚了多少钱,而是从源头控制母猪结构、种猪效率、疫病防控、物流周转、饲喂效率等全链条。”
据其介绍,目前企业普遍将成本目标下调至11.5元至12元区间,并尝试通过数字化手段优化料肉比、人均管理规模等关键环节。在人工、土地、环保成本刚性的现实下,唯有科技和管理效率,才是能拉开的胜负差距。
从资本市场角度看,投资者也更加关注企业的抗周期能力。“过去看猪价周期,现在更关注成本曲线、现金流稳定性和成本下降的路径设计。”一位养殖产业资深投资人曾在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猪企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出栏量,而是每头猪的盈利弹性和波动控制能力。
在他看来,2025年猪周期尚未结束,但新一轮竞争逻辑已然显现。谁能在低位行情中把成本做到极致,谁就拥有了跨越下一轮周期的船票。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