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低度化就是“兑水”?泸州老窖已经抓住低度化市场先机
最近,白酒圈掀起一场 "降度革命":
五粮液官宣 29 度 "一见倾心",瞄准年轻人钱包;
泸州老窖(000568)推出28度国窖1573,并测试16度、6度超低度产品,形成“38度+28度+超低度”的完整低度矩阵;
洋河股份带着 33.8 度微分子白酒杀进潮饮市场;
水井坊把 38 度以下产品精准砸向年轻人;
酒鬼酒也完成了33度、21度、18度低度产品研发……
这场从高端白酒发起的 "降度运动",正在改写行业游戏规则。以泸州老窖为例,在国窖1573系列中,38度产品销售占比已提升到50%左右,规模接近100亿元。
低度化赛道俨然成为新增长极。名酒企已经把目光投向了更年轻、更国际化的低度战场。
但令酒企们始料未及的是,当他们在生产端如火如荼推进白酒低度化时,社交平台的评论区里却一水的全是质疑。
“白酒的度数越低越难喝”
还有网友做起了数学题:
“一瓶45度白酒兑10升白开水,可以分装20瓶6度白酒”
“28度勾兑比例水90%,酒精8%,香精2%”
“28度的粮食局,那不成了喝水吗?”
“还tm研发成功,不就是加水降度吗?”
“28度能喝?低度不如喝啤酒”
……
白酒低度化真的就只是加水吗?低度白酒真的不好喝吗?这些名酒企研发了几十年,难得真的就只研发明白了加水勾兑这一件事?白酒低度化到底能不能行?
名酒企研发几十年的低度化,真不是加水这么简单
我们说低度白酒,首先要明确一个点,多少度算低度?
业界普遍认为,酒精度40度以下的白酒,被定义为低度酒。头部名酒全部都有低度酒研发历史。
早在90年代初期,五粮液(000858)就推出了29度产品,早期采用萝卜瓶,后又改为水晶瓶,并在21世纪初期停产。时隔二十年,如今五粮液重启29度产品。
五粮液研究低度化的技术,实实在在已经研究了47年。
六十年代,国家出于节约粮食、利于出口等方面的考虑,开始倡导白酒降度,由此展开了一系列技术探索。
那会儿,第一个被排除的方案,就是“加水”。
行业内把网友们说的“加水勾兑”叫做“加浆”。指在高度原酒到成品白酒的过程中,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水将原酒酒度降低到产品要求的酒度。
但由于白酒中含有油酸乙酯、亚油酸乙酯和棕榈酸乙酯这三种香味成分,且它们均不溶于水,加浆的步骤就会产生絮状沉淀。这直接影响了酒的品质。
所以,“加水”的方案第一个被pass。
而后,在中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指导下,五粮液刘沛龙团队通过“黄金分割法”找到了最佳温度,这才有了39度五粮液这一低度酒产品中的经典之作。
我们可能很难想象,白酒降度这一件事,还需要大数学家参与。
其实,白酒降度并不容易。
生产低度白酒的门槛是如何做到“低而不淡”。由于低度白酒中水的比例比较大,且降度后打破了基酒原有香味成分之间的平衡,造成醇溶性酯类缓慢水解,导致呈香呈味的酯类物质大量减少。因此,很容易出现酒体寡淡的问题。
这些名酒企研究了几十年,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现在,除了吸附、冷冻过滤等传统技术,业内已经尝试了现代分离、蒸馏等技术。
而另一方面则是原酒的品质。在中国酿酒大师、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第22代传承人张宿义看来,后期调味只能作为弥补的一种手段,低度酒的核心始终在于原酒的品质,他在此前采访中提出:“原酒质量不过关,再怎么调味也于事无补;同理,高品质的原酒,即使进行降度处理,也能够保证酒体的丰满和风格。”
低度白酒,曾经也火过
放眼全球,国际烈酒主流度数多在40度上下。为什么现在的消费者会认为,“只有高度酒才是好酒”?
这和酒业的发展历程有关。酒业发展初期,国内酒厂众多,大厂小厂比比皆是。相较于名酒厂,私酿酒技艺不稳定,度数方差很大,呈现出劣质酒多为低度酒的现象。所以,那时的消费者普遍把低度酒和劣质酒画上了等号。
后来,国家对低度白酒的认可,稍微扭转了这一认知,让低度白酒火过一段时间。
1979年,39度的双沟大曲拿下低度白酒品类中第一个国家优质酒(银质奖)称号,在高度酒一统天下的格局中撕开一道口子;1989年,39度五粮液、38度洋河大曲、39度双沟特液等获得了“国家名酒”称号,率先打破高度白酒垄断名酒的局面。
这是酒业的首个 "低度黄金期"。20世纪80年代开始,更多名酒拿出了自己的低度成果:38度泸州老窖特曲、39度郎酒、38度洋河大曲、33度和38度的茅台酒……
1989年最后一届全国评酒会上,多达128款低度白酒产品参赛,最后选出来的17家“全国名酒”中,14家有低度产品获奖。
同年出台的《白酒国家标准 GB/T10781.1-1989》,明确将白酒分为高度酒(≥54度)、降度酒(40度-54度)和低度酒(<40度)。
火过的低度白酒为什么突然沉寂下来,又在时隔近40年的今天卷土重来?
其实,这也是时代的眼泪。彼时,中国消费者刚尝到物质丰裕的甜头,"大碗喝酒" 仍是主流社交文化。高度酒的浓烈口感契合了改革开放初期的豪迈氛围,而低度白酒的绵柔风格被认为 "不够劲",难以登上商务宴请和家庭团聚的餐桌。加之低度酒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薄,经销商推广动力不足,导致诸多获奖产品沦为"叫好不叫座"的展品。
不少拿过奖的低度白酒,光有名气,没有销量。即便是茅台、五粮液的低度产品也没能挺过去,问世几年后陆续减产、停产。
直到2012年,白酒低度化才迎来一个拐点。入局的江小白推出100ml小瓶装、40度清香型白酒,提出白酒年轻化、低度化、时尚化战略。
后来,消费者还自发用江小白兑雪碧、果汁等饮料,创造出“江小白+饮料”的混饮玩法。基于用户在度数和风味上的产品共创,2018年,江小白又推出了23度水蜜桃味高粱酒“果立方”。经过持续迭代,如今,果立方不仅度数降至15度,还涵盖了白葡萄、柚子等多种口味。
泸州老窖38度国窖1573也于2010年后陆续在全国铺开,重点导入了有低度酒习惯的河北等市场,以避开与其他名酒高度产品的竞争。
低度白酒,真的很有市场
名酒企重启低度白酒,其实还是市场经济作用下的选择。而泸州老窖已经抓到了先机。
近20年里,白酒的消费市场变化很大。
最直观的转变在于,90后、00后已经逐渐成为酒类市场消费主力,且女性消费者占比大幅度提升,从2018年的31%飙升至58%。
市场的变化正在改写白酒以中年男性为主导的传统格局,白酒企业需要紧随这一趋势,形成新的增长点。
但年轻消费群体对高度白酒的接受程度并不理想。低度白酒成为当前消费市场迭代背景下的最优解。
2010年泸州老窖在全国铺开38度国窖1573后,2017年又在河北"重仓操作",大幅增加38度国窖1573的渠道费用投入,直接给经销商砸真金白银补贴。
这招立竿见影。到2023年,国窖1573在河北市场年销售额冲到50亿,其中八成都是38度产品,保定、廊坊街头饭馆里,这酒几乎成了硬通货。
今年股东大会上,老窖掌门人刘淼还爆了个趣闻:河北人管38度国窖叫"小甜水",天津人更逗,直接喊"怂人乐"。就算酒量差到一杯倒的,也敢抿两口。现在整个国窖系列里,38度产品已经扛起半壁江山,年销量直逼百亿大关。
值得注意的是,除已研发成功的28度国窖1573新品外,泸州老窖16度、6度等更低度数的白酒产品也在同步开发中。
实际上,低度化产品的研发,绝非简单的酒精度数降低这般表面功夫,而是借助分子生物学、风味化学等前沿技术手段,深入剖析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的代谢机制,精准调控发酵过程,确保在降低酒精度数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白酒独特的风味物质与香气成分,实现“降度不失香”这一行业难题的有效破解。
而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则采用了“冷冻过滤+老酒勾调”降度技术,实现低度酒风味与品质的双重保护。
在此背景下,泸州老窖在白酒领域还拥有同行业最大规模百年窖池和深厚的生产技术储备等独特优势。例如泸州老窖的百年窖池群,因持续使用超百年,窖泥中富集的厌氧芽孢菌等微生物数量是新窖的3倍以上,能赋予基酒更丰富的酯类、醇类等呈香物质,为降度后“低而不淡”奠定基础。
低度白酒真是白酒市场变革的最终答案吗?行业里吵得热闹,但名酒企早已用行动投票,扎堆布局低度白酒。
资本市场永远都是这样直接:慢一步,可能就永远跟不上。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