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为奶业振兴注入新动能
日前,由中国奶业协会主办的2025中国奶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本次会议以“场景、空间和赛道”为主题,来自业内的众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代表围绕着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困境以及解决路径进行了深入思索与交流。
奶业发展面临结构性挑战与机遇
会上,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指出,“十四五”期间中国奶业取得突破性成就。产能供给实现质效双升,安全底线全面筑牢,科技赋能驱动产业升级,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质量安全保持国际领先,消费信心全面重塑,品牌矩阵构建竞争优势,国际影响力持续攀升,产业结构优化纵深推进,融合发展格局成型。
“但是当前奶业发展面临着结构性挑战与机遇。”在于康震看来,行业还存在诸多瓶颈问题。如消费潜力释放不足,城乡差距制约市场扩容;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成本压力持续加大;核心竞争力存在短板,关键领域依赖进口;利益联结机制待完善,产业链协同效率偏低。
然而挑战中也蕴含机遇。“随着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乳制品作为优质蛋白重要来源,消费升级趋势不可逆转;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市场开拓提供政策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科技突破创造条件;‘双循环’格局为品牌国际化带来新空间。”于康震表示,“十五五”奶业强国建设的战略路径与重点任务,一是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工程,构建多元消费生态,包括优化产品结构、创新消费场景、拓展流通渠道。二是培育奶业新质生产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包括种源自主攻关、数智化转型、产学研协同。三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构建融通发展格局,包括优化区域布局、强化产销协同、促进企业协同。四是实施品牌强农战略,提升国际竞争实力,包括打造民族品牌矩阵、推进国际化布局。五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可持续发展体系,包括发展循环经济、落实双碳目标等。
事实上,对于“十五五”期间奶业的发展,各乳企已经有了清晰的规划。
伊利集团高级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十五五”期间,伊利有三方面规划:一是锻造全链硬实力,筑牢产业根基;二是激活创新驱动力,开拓增长新局;三是践行绿色新发展,领航未来征程。蒙牛集团党委副书记、高级执行总裁李鹏程表示,系统解决当前发展难题,必须做好全链条提质增效,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建好链,以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实现“十五五”跨越升级。光明乳业(600597)党委书记、董事长黄黎明表示,要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石,夯实科技底板,坚守品质底线,矢志成为人民健康守护者和行业发展的奋进者。君乐宝乳业集团董事长兼总裁魏立华表示,要以创新增加优质供给,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要创新B端消费场景,把牛奶从营养品变为日常食材;要以质量、技术和成本优势,开拓国际市场。飞鹤乳业董事长冷友斌表示,要坚持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在服务国民健康中发挥更大价值,同时必须得补上、补强创新这块“短板”;要加强ESG布局,推进可持续发展。
优然牧业董事会主席兼总裁郝海军指出,未来将重点培育健康、长寿、低碳的“超级种公牛”,开发针对细分人群的功能性原料奶,打造智慧牧场示范样板,走与环境和谐共生、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现代牧业总裁孙玉刚提出,强化科技创新,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化降本增效;拓展业务曲线,创新产业(300832)生态;践行双碳战略,打造绿色标杆。澳亚集团首席运营官兼执行董事杨库指出,要以科技创新为锚,深耕牧场育种潜力,实现牛群从群体管理到个体精准管理转型,践行可持续发展承诺。嘉立荷牧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赵康指出,要以科技创新赋能数智管理,要以核心种源助力种业强“芯”,深化产业升级,以双轮体系驱动节本增效,以三产融合强化价值基底。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辉指出,以品质为核心,打造“首农标准”;以低碳为底色,引领可持续发展。
关注三大奶业复苏信号
“要持续夯实奶牛养殖发展根基,守住600万头左右的高产荷斯坦牛群‘基本盘’。”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马有祥从奶业发展源头提出,要统筹用好各级各类产业扶持政策,推动奶牛养殖节本提质增效;遵循与资源环境相匹配、与消费需求相适配原则,合理规划奶业生产布局;加强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扩大种养结合比例;持续推进奶牛遗传改良,提高奶牛群体质量;加强疫病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生物安全水平;持续强化养殖加工利益联结。
马有祥指出,乳制品加工企业要不断提高稳定可控奶源比例,通过相互持股、二次分红等多种方式,与奶牛养殖场户建立稳固关系;放宽准入门槛,对工艺和技术装备成熟、不适合大规模生产的产品不设起点规模和半径限制,支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办加工厂。持续巩固乳品质量安全优势,不断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强化全过程质量控制;指导加工企业做好生产工艺与标签更新准备,如期执行新修订的灭菌乳国标,推动国产灭菌乳品质升级;加大用生鲜乳生产灭菌乳的营养优势宣传,突出本土奶源鲜活优势。要挖掘多层多元消费潜力,优化乳制品结构,增加平价产品供应,让中低收入人群喝得起,筑牢液态奶成为日常食品的群众基础,促进原制奶酪等固态、半固态新型产品消费,找准与国人饮食习惯的结合点,拓展黄油、乳清、乳功能蛋白应用场景,与食品饮料产品创新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2018—2024年的7年间,我国奶牛养殖业实现了质效双升。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奶业协会代理会长沈建忠分析,一是奶类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牛奶产量达4079.4万吨,较2018年增长32.7%,奶源自给率达72.8%。奶牛场(户)均存栏518头,较2018年增长234%;1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比例为78%,较2018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荷斯坦牛平均单产9.9吨,较2018年增长2.5吨。特色奶总产量82万吨,占乳类总产量1.97%,年均增速18%。二是生鲜乳质量安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连续多年保持99.9%以上,乳脂肪、乳蛋白和菌落总数平均值分别为3.78、3.32和9.4万,均优于生乳国家标准。体细胞数平均值25.9万,优于欧盟标准。监管机制创新突破,标准体系接轨国际,本土消费信心重塑。三是转型升级驱动节本增效成果显著。2024年,进口苜蓿干草109.53万吨,比2018年减少20.1%。2024年,农业农村部全年共审批种用奶牛进口1.11万头,比2018年减少66.4%。智慧养殖、装备升级推进,粪污利用率超75%,绿色转型加快。四是融合发展产业新格局逐步形成。南北产区协同,特色奶彰显区域优势。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覆盖80%产区,“奶农办加工”等模式得到推广。五是企业竞逐共促养殖竞争力提升。大型集团领航,中小企业和家庭农场差异化发展,活力增强。
“我国奶业经过了3年调整,从大的周期和近期产业去产能的角度看,调整的底部已经不远。”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李胜利建议,未来1年行业需要密切关注消费、奶价和生鲜乳过剩三大奶业复苏信号;主产省的产业纾困政策继续实施1—2年,奶牛养殖企业积极去产能,提高后备牛的留养标准。“未来5—10年,奶牛养殖转型升级除了继续在技术上提高,控制合理的产能建设增速,更重要的是研究建立行业的战略研判和顶层设计体系,加强行业宏观管理能力。重点围绕几大方向开展转型升级:探索管理部门、乳企、协会、学术界等共同参与的供需研判和产能规划的调控机制;借鉴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经验研究建立具备法律效力的生鲜乳价格形成机制;稳步推进和发展奶农办加工;推动奶牛养殖种养结合和绿色低碳模式转型升级;加大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技术推广力度,将政策、资金、人力等资源从重点投入到产能扩张转向投入到科技创新和产业素质提升方面。”李胜利强调。(记者粘新)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