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观察:赏夜景、吃夜食、上夜校、看夜展……夜经济绽放“新生机”
央广网北京7月18日消息(记者唐婧)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环球新财讯》报道,当子夜的钟声敲响,很多城市非但“不眠”,反而比白天更热闹。今年以来,在政策驱动下,夜经济绽放“新生机”,城市经济正构建“越夜越精彩”的消费图景。夜经济涌现出哪些新场景?城市发展夜经济如何避免“复制粘贴”?
夜幕降临,重庆南滨路的德庄火锅店内却还热气腾腾,食客络绎不绝。火锅店的店长马松告诉记者,最近夜经济不断升温,他们不断创新模式,推出了新“夜食”,客流量不断创新高。
今年以来,很多地方不约而同打出“夜间牌”。比如,山西省鼓励市区附近景区、商业街区、购物中心等开发夜游消费打卡地,鼓励景区景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延长开放时间,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24小时生活圈”。江苏省提出全方位丰富夜经济消费供给,包括活跃“夜商业”、点亮“夜旅游”、倡导“夜健康”、开展“夜研学”、推动“夜展演”等。上海市提出打造不同特色的夜间消费集聚区和特色市集,大力发展“夜校经济”。
在政策驱动下,夜经济绽放出了“新生机”。在河北,夜市小吃街也在推陈出新。承德平泉市西华街,夜幕下一排由20辆公交车组成的小吃摊位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曾经穿梭在城市街道的退役“老伙计”换上霓虹灯牌,在夜色中焕发新生——车身被装点各式彩灯,车内被巧妙改造成餐厅,车外摆放了桌椅,烤串儿、甜品等小吃应有尽有。游客们在这里一边享受美食,一边感受夜生活的魅力。一名北京游客说:“这种公交主题还是比较有特色的,也是第一次看见,很少有地方有这种创意。”
一些地方还运用科技手段让夜经济焕发新活力,比如,北京慕田峪长城再次开启夜游,通过光影艺术让古老城墙焕发新生;泉州将AR特效与传统非遗结合,为骑楼建筑群披上数字化“外衣”,形成古今对话的独特夜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研究院教授吴丽云认为,我国夜经济在场景创新、业态融合等方面呈现出了多维突破。
吴丽云表示:“比如住宿,大家不会觉得它是一个旅游吸引物,但是在特殊的场景下住宿,其实也是一个旅游吸引物,比如夏季的时候,夜宿海洋馆、夜宿动物园、夜宿科技馆之类的,这样的一些夜宿它本身也会成为一种非常强有力的吸引物,尤其对于孩子和青少年来说。”
不过,并不是每个城市都适合发展夜经济。吴丽云进一步指出,激活夜经济,还需要考虑当地居民的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比如,成都、长沙等城市,夜生活仿佛已经刻在了当地百姓的基因里,因此很容易做活夜经济,但一些北方城市则不太适合。此外,城市发展夜经济应该避免“复制粘贴”。
吴丽云说:“要挖掘本地的资源、本地的生活,像淄博烧烤,非常有本地生活特色的一种方式,因为老百姓广泛有这样一个美食的习惯。另外还有挖掘本地文化,很多地方都有演出,实际上是地方夜间经济的一张名片,比如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文化元素就是当地的,这样的一些演出就会让游客觉得还是要到这里来看的。”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