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万治理报价中145万是利润,比甲醛更可怕的是利欲熏心
图片由AI生成
湖北日报评论员周磊
150万元的检测报价里,藏着145万元的利润;宣称的“母婴级甲醛治理”,可能是人为篡改的检测数据;同一间房,不同公司检测结果能差出3.5倍,调高采样流量、切换仪器“冬季模式”等操作只为制造“甲醛超标”假象……日前,媒体暗访6省14家机构,揭开了甲醛检测的黑幕。
甲醛检测本应是守护健康的防线,如今却沦为造假牟利的工具。这个本应守护健康的行业,自己先染上了“毒”。
这“毒”,藏在唯利是图的链条里。检测费的“水分”如此之大,为何还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无外乎巨大的信息差。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知识,在“居住新装修未检测甲醛的房间里,导致患急性白血病”“装修、家具甲醛超标,孩子查出血癌”等商家制造的“甲醛焦虑”催动下,对检测机构的“权威报告”深信不疑。殊不知,一些所谓的权威检测机构与甲醛治理公司合谋,检测数据的高低也可以“因价而变”。所谓健康守护的承诺,不过是骗消费者掏腰包的话术。
这“毒”,渗在监管不力的缝隙里。按理说,甲醛检测需第三方机构出具CMA报告,但在媒体暗访中,有的机构连CMA资质都没有,却敢对外宣称“权威检测”;有的机构虽有资质,却和治理公司进行利益互换,“你给我钱,我给你‘合格报告’”。监管的漏洞在哪里?一是资质审核“重形式轻实质”,有些机构靠“挂靠”“租借”资质蒙混过关。二是日常监管“松一阵紧一阵”,造假行为多是“民不举官不究”。三是处罚力度“挠痒痒”,相比成百上千万的利润,较低的处罚成本根本不足以产生震慑。
甲醛检测如此造假之风,损害的绝不只是某几家企业的权威性,实际上也侵蚀着整个甲醛检测行业的公信力。要知道,甲醛检测的核心是信任,消费者相信数据才会为治理买单,市场规范有序才会是良性竞争。“假报告”“假治理”泛滥,消费者不敢再相信任何“达标”承诺,正规机构遭遇“劣币驱逐良币”,必然会给全行业蒙上阴影。
治理甲醛检测的“毒”,得先测准毒源,再对症下药。市场监管部门要扎紧资质篱笆,对检测机构实行全流程追溯:检测设备是否校准?检测人员是否持证?报告数据是否可查?对造假机构,不仅要罚出痛感,还要纳入“黑名单”。行业协会要制定诚信公约,推动检测、治理分离,规制“一手检测、一手治理”的商业模式。还可以建立信用评级制度,让消费者能快速识别靠谱的机构。
甲醛是隐形杀手,但比甲醛更可怕的,是利欲熏心的贪念。甲醛检测治理,关于老百姓的呼吸健康,容不得半点虚假。真正的“母婴级”,不是靠数据吹出来的,而是靠良心做出来的。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