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海上实验室”驶向未来
7月23日,“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在无锡江阴完成命名交付。朱吉鹏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本报讯 (记者 杨频萍 张宣) 7月23日,我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在无锡命名交付。这座历时6年科研攻关和设计制造的“移动的海上实验室”,将为国产船舶装备提供真实海洋测试平台,加速推动我国船舶工业绿色智能化转型。
“未来”号由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及其连云港中心建设,中船集团旗下七〇二所、六〇四院等10余家单位共同参与技术攻关和配套供货。该船总长110.8米,满载排水量7000吨,续航力超10000海里。
与传统科考船或试验船相比,“未来”号在模块化、智能化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全船采用模块化设计,能灵活搭载10吨级货物及载人潜水器、无人潜水器等深海装备,如同“海上积木”,支持不同设备快速安装调试。
作为一项国家级重大科研装备,“未来”号针对我国海洋科技发展的关键需要集成三大核心功能,是集中试、科研、保障于一体的“六边形战士”。
中船集团七〇二所所长、太湖实验室执行主任叶聪介绍,“未来”号首要功能是作为国产智能器件与系统的海上测试平台。
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新研发的设备和技术必须经过真实海洋环境下的严格验证才能投入实际应用。叶聪坦言,长期以来,许多国产设备因缺乏实船验证机会而难以推广应用。“未来”号投入使用后,国产甲板机械、动力设备、电力系统等都可在真实环境中得到充分验证。“通过在这条船上进行长时间无故障运行测试,科研人员能检验设备在深海极端条件下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为设备的后续改进优化提供数据支持。”叶聪说,这种“边研制、边试验、边应用”的模式,将大幅缩短国产设备的成熟周期,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未来”号第二大功能是开展深海装备关键技术演示验证。该船创新设计的船体开口结构,直接连通船内与外部海洋环境,设备可从舱体内部安全布放至深海,进行真实海洋环境下的测试,测试深度可达1000—3000米。
“未来”号第三大功能是提供深远海科学试验作业保障。其配备了多学科、多功能实验室和高度融合的数据中心,能够完成深海生物、水文、地质的采样与分析等各类海上科学实验。“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国内外科研团队、企业可在‘未来’号共同验证技术、共享数据,加速深海装备从‘实验室’到‘大洋’的跨越。”叶聪表示。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