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媒介驱动淮剧叙事转型

2025-07-24 07:16:33 来源: 新华日报
中性

  □ 卢雪飞 薛馨艺

  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媒介时代。5G网络的广泛覆盖、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元宇宙概念的落地,使数字媒介深度渗透至文化传播的各个领域,重塑着艺术创作、传播与接受的生态。戏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同样面临着数字媒介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为江淮地区代表性剧种的淮剧,虽拥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却因传播载体单一、艺术形态相对传统,在数字浪潮中逐渐陷入传承困境,面临观众老龄化、传播范围狭窄、艺术创新乏力等问题。

  淮剧作为地方剧种的典型代表,其视听结构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符号与艺术审美,在数字媒介驱动下的转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深入探究数字媒介对淮剧视听结构叙事转型的影响机制,不仅有助于揭示媒介技术与艺术形态的深层互构关系,更为传统戏曲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对推动淮剧在数字时代的传承与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字媒介对淮剧传播载体的转型驱动

  淮剧作为发源于江淮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在数字媒介普及前,其传播载体主要依赖实体戏台、线下剧场与节庆演出等传统形式。这类载体具有鲜明的文化仪式感与现场交互性——戏曲演员通过程式化的身段、唱腔与念白,在固定的舞台空间内完成表演,观众围坐台下,通过肢体动作、喝彩声与演员形成即时互动,构建起独特的观演关系。然而,这种传播模式存在显著局限性:其一,空间上的封闭性导致传播范围受限,仅能覆盖本地及周边观众,难以突破地域壁垒;其二,时间维度上,线下演出需依赖特定的演出档期,错过场次即无法观看,无法满足现代受众碎片化、即时性的观看需求;其三,传统传播载体的资源留存与复制成本极高,仅能通过录像带、光盘等介质进行有限传播,难以实现内容的广泛流通与长期保存,致使淮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面临困境。

  数字媒介的崛起为淮剧传播带来革命性变革,其特性重构了艺术传播的底层逻辑。首先,数字媒介具备“超时空性”,依托互联网、5G技术与移动终端,淮剧演出可通过短视频平台、直播APP、戏曲类数字平台等渠道,瞬间触达全球受众,打破地域与时间限制。其次,数字媒介具有高度的“互动性”,观众可通过弹幕、评论、打赏等功能实时参与演出,甚至通过投票、选题等方式影响表演内容,形成“传受一体”的双向传播模式。此外,数字媒介的“可存储性”与“易编辑性”赋予内容二次创作与多元分发的能力,创作者可将淮剧经典唱段拆解为短视频、制作戏曲动漫,或通过AI技术修复、优化历史影像,实现艺术资源的利用。这种载体特性不仅降低了传播成本,更激活了淮剧在年轻群体中的传播潜力。

  数字媒介驱动下淮剧视听结构的视觉画面转型

  在传统戏台演出中,淮剧的画面构图受限于舞台空间,多以全景视角展现,观众只能从固定角度观看演员表演,场景呈现相对单一,以程式化的一桌二椅、简单布景为主,依靠演员的虚拟表演构建故事环境。而在数字媒介时代,画面构图突破了物理空间的束缚。通过多机位拍摄与后期剪辑,镜头视角变得灵活多样,特写镜头可以聚焦演员细腻的面部表情与精湛的手部动作,中景和近景则能更好地展现演员的身段与唱腔表演,让观众得以近距离感受淮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场景呈现方面,数字技术实现了虚拟与现实的融合。例如,利用绿幕抠像技术,可将淮剧表演置于历史场景、神话世界等虚拟环境中,打破传统舞台的时空局限;淮剧线上演出还可采用三维建模技术,搭建出逼真的虚拟舞台,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觉体验。同时,多场景快速切换成为可能,通过数字剪辑,能够在不同时空场景间自如转换,丰富故事的表现力,使淮剧的视觉呈现更贴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传统淮剧的叙事节奏相对舒缓,以演员的唱念做打为核心,情节推进较为平稳。在数字媒介中,镜头语言的多样化运用重构了淮剧的叙事节奏。蒙太奇手法的引入,让淮剧能够通过镜头的组接快速推进情节。此外,镜头的运动方式也更加丰富。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的频繁使用,不仅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还能改变叙事视角,从客观叙述转向主观表达。这些镜头语言的变化,使淮剧的叙事节奏从缓慢、线性转变为紧凑、跳跃,更符合数字时代观众碎片化观看的习惯。

  数字媒介驱动下淮剧视听结构的听觉音乐转型

  淮剧音乐创作根植于里下河地区的文化土壤,传统淮剧音乐创作依赖于创作者的经验积累与口传心授,通过采风收集民间曲调,再结合剧情与角色特点进行编排。在演奏上,以现场乐队为核心,传统民族乐器相互配合,营造出质朴、浓郁的地域音乐风格。然而,这种创作与演奏方式受限于人力与时间成本,难以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且传播范围局限于线下演出场景。

  淮剧的旋律特征具有浓郁的民间音乐色彩,曲调起伏婉转、抒情性强,常常通过级进与小跳进的旋律进行,配合里下河方言的语调,形成独特的音乐美感。传统淮剧中,音乐主要承担辅助叙事的功能,通过固定的曲牌、板式配合演员的表演,推动剧情发展。其唱腔以里下河地区方言为载体,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但也因此在传播上存在一定局限性,对外地观众的吸引力不足。数字媒介下淮剧唱腔与音乐开始主动寻求突破,叙事功能也发生了显著演变。在唱腔方面保留里下河方言核心特色的基础上,适当简化方言中过于生僻、晦涩的发音与词汇,同时融入普通话的发音规律,使唱腔在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更易于被广大观众理解。

  音乐叙事功能的加强,数字媒介时代的淮剧音乐不再仅仅是配合剧情的背景音,而是成为推动叙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音乐主题的重复、变奏与发展,暗示剧情走向、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这种转变让淮剧在数字时代的叙事更加生动、立体,有效提升了艺术感染力与传播力。

  (作者单位分别为常州工学院和韩国启明大学;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里下河地区民间淮剧艺术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播研究”〈课题编号:2023SJYB1312〉研究项目、常州工学院“数字媒体下摄影艺术与戏曲艺术的融合保护的视觉性表象研究”〈课题编号:YN23104〉研究项目)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三德科技
  • 沃尔核材
  • 电光科技
  • 钧崴电子
  • 金安国纪
  • 长盛轴承
  • 广和通
  • 科泰电源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