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机协同”向“自主执行”跃迁 AI智能体L4级商用落地
2025年,人工智能发展进入下半场,AI智能体(AI Agent)以“自主感知、决策、执行”的核心能力,正加速突破实验室边界,深度融入产业核心领域。8月6日至7日,第十三届互联网安全大会(ISC.AI 2025)更是把“ALL IN AGENT”打在了主屏正中央。
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大模型缺少‘手和脚’,不会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而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智能体才是解决之道,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
智能体加速进化
传统智能体受限于机械应答与流程僵化,而新一代智能体已具备自主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例如,百度智能云推出的AI数字员工,覆盖招聘、营销、汽车销售等场景,可独立完成外呼邀约、面试日程创建等全流程任务,精准捕捉用户意图并动态调整策略。
在能力上,360安全云的安全智能体发现威胁数量比人工高3倍,发现威胁速度提升10倍,准确率提升20%;管控智能体事件自动化处置率提升3倍,复盘报告撰写效率提升72倍,资料梳理时间提升13倍;企服智能体则深入人力、财税、法务、营销等高频办公场景,实现办公提效。
广州艾媒数聚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CEO张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智能体正从“人机协同”向“自主执行”跃迁,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关键引擎。
智能体从大模型进化而来,目前已进化为四个阶段。周鸿祎认为,L1级别的聊天助手本质上是聊天工具,属于“玩具级”智能体;而L2级别低代码工作流智能体有所进化,但仍须由人类设置流程,AI来执行任务,人再通过操作工具提高生产效率;L3级别推理型智能体,已能实现AI自主规划完成任务,像是人类制造了一个在某个领域有专业特长的员工。
而目前,智能体已经迈入L4级别,以纳米AI最新发布的多智能体蜂群为例,其可以让多个专家智能体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拉群组队”、多层嵌套、分工协作。
周鸿祎认为,智能体在L3、L4级别还有巨大潜力,目前只在视频领域试水,接下来要把“多智能体蜂群”复制到编码、PPT、营销、安全运营等所有专业场景。他认为,L5级别是让智能体自己“生”智能体,像机器人造机器人一样,实现自我迭代、无限复制。
走向规模落地
随着大模型性能飙升、企业数字化需求爆发,智能体正从概念验证走向规模落地,目前,智能体已渗透至电信、制造、金融、政务、能源、互联网等垂直行业。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 and Market发布的报告显示,AI智能体的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8%。
高盛发表的研报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下一阶段——“智能体AI”(Agentic AI)将彻底改变企业软件生态。未来三年,智能体将在应用层释放生产力红利,到2030年全球软件市场规模预计至少扩大20%,其中客户服务软件市场增速或达45%,整个软件行业中智能体将占据超60%的份额。
目前来看,在政策与生态的双轮驱动下,头部企业正紧锣密鼓加速布局智能体。
4月8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北京市关于支持信息软件企业加强人工智能应用服务能力行动方案(2025年)》的通知,提出支持通用智能体发展,支持创新主体开发跨领域、多任务、自规划的通用智能体,对已取得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服务上线批号、首次在各类应用商店上架的通用智能体,优先协调算力保障,并对运营服务中调用算力和模型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在刚刚闭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腾讯、京东等多家头部厂商纷纷发布多款智能体,其中,腾讯集中展示了12个垂直智能体应用,覆盖企业服务、生活服务与办公效率三大核心场景。
周鸿祎认为,最终不会只有一个通用智能体,每个行业、企业、岗位都会衍生专属智能体,个人也会拥有几十个改造或自建的智能体。模型越强、工具越丰富,智能体越像永不辞职的数字员工,随时可替换、可扩充。
展望未来,张毅表示,智能体将沿“专用化、协作化、可信化”三轴演进,垂直数据蒸馏出行业小模型,多智能体通过标准协议形成蜂群式协作,再叠加可信计算与合规沙箱进入生产核心。未来五年,率先完成场景深耕、安全治理、商业模式闭环的企业将定义赛道标准。
全国工商联人工智能委员会常务秘书长范丛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需要从法律抓起、从国际标准对齐、从行业自律入手,不断推动各方共同规范,推进智能体快速发展。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