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观点|环保行业深度报告:环卫无人化系列深度1-小吨位环卫无人设备经济性渐近,订单呈散点放量趋势
2025年8月8日,东吴证券发布了一篇环保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环卫无人化系列深度1-小吨位环卫无人设备经济性渐近,订单呈散点放量趋势。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投资要点 环卫无人设备实现城市环卫作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主要分为1)小吨位无人设备:载重能力较小的智能清扫设备(3吨及以下),主要服务于广场、公园、学校等半封闭场景。
2)大吨位无人设备:载重能力较大的全自动作业车辆(3吨以上),应用于市政道路、景区园林等开放场景。
3)环卫人形机器人:助力无人化场景闭环。
经济性分析:小吨位环卫无人设备更具经济性,有望率先放量。
1)小吨位:1台+1人可以替代3~4人(5万/人/年),同时规避安全生产的问题。①售价30万:适宜场景下1台+1人可替代4人/3人/2.5人,分别在第3/4/5年可以实现经济性。②待降至20万元:分别在第2/3/4年即具备经济性优势。
2)大吨位:依托于环卫车制造优势,环卫装备公司占据先机,1台无人驾驶环卫车可替换1个司机,①假设L4级6t无人驾驶环卫车100万元,普通6t环卫车40万元+司机10万/年,短期不具备经济性。②假设降至60万元:第2年即具备经济性。
空间测算:环卫清洁&环卫驾驶无人设备市场空间达千亿量级。根据《环卫从业人员收入现状及行业电动化趋势白皮书
(2023)》,我国环卫清洁、环卫驾驶从业人员分别431、63万人。我们分别假设适合环卫无人设备作业的空间比例为20%/30%/40%时,1台小吨位设备+1人替代3人作业(即1台替代2人),1台大吨位设备替代1台普通车+司机1人,小吨位无人设备/大吨位无人设备分别降价至20和60万元/台(确保无人设备具备经济性优势),在3种假设情景下测算得到:
1)保守假设无人设备作业比例20%:小吨位/大吨位无人设备的市场空间分别为575/761亿元;
2)中性假设无人设备作业比例30%:小吨位/大吨位无人设备的市场空间分别为863/1141亿元;
3)乐观假设无人设备作业比例40%:小吨位/大吨位无人设备的市场空间分别为1151/1522亿元。
多方参与、积极布局环卫无人化。环卫企业积极布局智能化&无人化,无人驾驶环卫车可以有效解决当下环卫领域的用工老龄化、用工难等痛点难题,有利于环卫机械化率进一步提升。
1)环卫装备&服务公司:【盈峰环境(000967)】以盈峰智能为载体、孵化犀牛智行,自研推出十余款智能清洁机器人,【宇通重工(600817)】宇通集团战投文远,联合研制自动驾驶洗扫车&清洗车,【福龙马(603686)】与华为无人驾驶场景中展开深入合作,【劲旅环境(001230)】产品包含1.5吨/2.5吨无人驾驶扫路机;
2)环卫服务公司:【侨银股份(002973)】成立侨银数智子公司,推出室外无人清扫机器人,【玉禾田(300815)】收购坎德拉科技,强化在环卫清洁服务领域的智能化布局;
3)科技公司:【酷哇科技】在市政环卫领域提供覆盖城市全场景系列化自动驾驶环卫作业专用车/机器人,【文远知行】24年4月发布全球首款面向开放道路可覆盖全场景的L4级无人驾驶环卫设备文远扫路机S1。
环卫无人化订单加速增长,呈现散点放量趋势。根据新战略产业研究所,2024年清洁环卫自动驾驶中标项目82个,总金额48.70亿元;2025H1中标项目超90个,总金额55.79亿元。我们按线性外推估算2025年全年中标项目将超180个,总金额达111.58亿元,同比约增长129%。梳理2025年部分项目招标情况,我们发现订单较为分散、金额差异大,呈现散点放量趋势,其中政府订单居多,且政府租赁模式较常见。
理论弹性测算:环卫无人设备助力企业降本增利,以2024年业绩基础测算企业业绩弹性可达76%~296%。我们假设,
1)运营端:1台无人设备可替代2人,小吨位无人设备平均价格20万元/台,分8年折旧摊销,电费成本/流量费/GPS定位费等运营成本每年约0.7万元/台;
2)设备销售端:稳态下每家企业设备销售市占率10%。我们考虑保守情景下小吨位无人设备替代环卫企业20%环卫人员,假设市场空间在未来5年释放,测算得到业绩弹性分别为【福龙马】296%、【劲旅环境】155%、【侨银股份】131%、【玉禾田】115%、【盈峰环境】79%、【宇通重工】76%。其中:
1)人员成本减少带来的运营利润分别贡献177%/32%/72%/85%/46%/0%,
2)设备销售带来的利润分别贡献119%/123%/60%/30%/34%/76%
投资建议:行业积极布局智能化&无人化,小吨位设备更具经济性,有望加速放量。建议关注【福龙马】【劲旅环境】【侨银股份】【玉禾田】【盈峰环境】【宇通重工】,对应25年PE分别为40/18/17/12/31/24倍。(估值日期:2025/8/
4)
风险提示:无人化替换不及预期;政府支付能力下降;市场竞争加剧。
更多机构研报请查看研报功能>>
声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