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全球研发管线的中国创新药

2025-08-12 12:04:51 来源: 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

  2025已经过半,中国创新药再次创下辉煌成绩。BD交易总额已达到600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其中单笔交易超10亿美元高达16笔;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以12.5亿美元首付款刷新中国创新药对外授权纪录;和铂医药7项授权交易,推动其核心抗体技术平台成功“出海”。中国医药创新正在加速转型,在多个细分领域成功跻身国际一线。

  告别“模仿跟随”,中国医药创新正在影响全球药物研发。近期,彭博社发布深度报道——《中国生物科技正在改变全球药物管线》(China Biotech's Stunning Advance ls Changing the World's Drug Pipeline),指出包含癌症、减肥等领域在内,去年中国进入研发阶段的新药增长至1250余种,远超欧盟并直追美国的约1440种。

  尽管此前曾因廉价仿制药与质量问题而饱受争议,当前,中国候选药物正逐步突破更加严格的国际标准,获得全球药物监查机构和西方制药巨头的肯定。

  【直击最新研发成果,点击进入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报名系统】

  01

  中国或将在未来几年内超越美国

  当前,生物科技正在经历一场由中国制药行业推动的结构性变化。

  制药情报机构Norstella的数据显示,中国在全球药物研究中所占份额不断增长,2024年已超过欧洲、日本等国家,仅次于美国,全球医疗创新格局正发生根本性转变。

  “中国创新药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海LEK咨询公司管理合伙人Helen Chen对彭博社表示,自2003年起,她就为健康保险公司提供战略决策资讯,“中国的产品不仅极具吸引力,而且效率极高。”

  回望过去,就可以发现,中国创新药发展正以空前的速度推进。2015年,中国启动药品监管改革,彼时进入全球创新药研发管线的化合物仅160种,占比不足6%,落后于日本和英国。改革通过优化审评流程、强制数据质量标准和提升透明度,有效激活了产业动能。配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对十大优先发展制造业的升级要求,更催生了生物技术领域的投资热潮。政策合力,最终引爆了由海归科学家与企业家引领的产业热潮。

  “不仅仅是追平美国,中国已经走出了自己的增长路径。”Norstella副总裁Daniel Chancellor说到,“单从研发管线数量维度预判,中国将在未来数年超越美国,这绝非空谈。”

  8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美国将首先对进口药品征收“小额关税”,并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提高税率。在中国创新药蓬勃发展的今天,特朗普在关税层面的施压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在人工智能和电动汽车领域的遭遇。生物科技可能也会成为又一个超级大国的博弈场。

  02

  重磅药物的长期竞争正在向东方转移

  除了数量,中国生物技术创新在质量上也有显著的提升。尽管行业内曾质疑中国企业能否研发出具有突破性的创新疗法,但现在,中国药物越来越多地获得了全球最严格监管机构——包括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的认可。这些监管机构越来越多地给予中国药物优先审评、突破性疗法认定或快速通道资格等认定。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中国获得加速审批的数量已小幅领先欧盟——这个曾诞生Wegovy等畅销全球的药物的地区。作为早期中国创新的典型案例——传奇生物CAR-T细胞疗法已经展现出对致命性血癌的治愈潜力。这款疗法在中国首创,由强生公司共享商业化收益,被FDA和EMA授予多项快速审查通道,并在多个维度上优于美国本土竞品。但另一方面,中国原研新药在疗效上仍被认为大幅落后于美国。

  风险规避心态仍是掣肘中国医药创新的关键因素。当前,国内顶尖药企仍聚焦于改进现有疗法或迭代传统技术路线,而敢于开拓全新治疗路径者寥寥。但即便如此,中国在制药领域取得的顶级突破仍对西方制药巨头越来越有吸引力,跨国药企重金抢购,交易额屡创新高。数据显示,昭示着全球制药行业对未来重磅药物的长期竞争正在向东移。

  中国在涉及至少一名外国买家的交易中所占的预付现金份额。数据截至2025 年 6 月 18 日,数据含总部位于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公司。

  去年,康方生物研发的新型抗癌药物在国内临床试验中显示出超越曾经的药王——默沙东Keytruda,被业界喻为中国生物医药的“DeepSeek时刻”,引发全球关注浪潮。而超越全球前销冠药物的潜力,更使其美国合作伙伴Summit Therapeutics身价暴涨——该公司曾于2022年以5亿美元首付款,买下该药在美国等多地的开发与商业化权益。

  默克、阿斯利康与罗氏等跨国巨头亦争相收购中国医药创新资产。今年5月,辉瑞与三生制药达成一笔48亿美元的交易,对标康方生物同类抗癌药的双抗产品,其中首付款12亿美元,突破中国生物药海外授权纪录。据生物医药交易数据库DealForma统计,此类交易正呈现量价齐升态势,意味着国际资本已形成共识:中国原研药物兼具全球竞争力与商业回报潜力。

  03

  速度与成本的双重优势

  中国庞大的研发管线数量,正使亟需扩充管线的跨国企业“可以史无前例的广撒网”。Daniel Chancellor说。而中国生物药企得以崛起的核心则在于其从实验室研究、动物试验到人体试验全链条流程中,每个环节都能实现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研发。

  中国开展的临床试验快于美国。数据基于 2020-2024 年进行的单一国家临床试验。

  新药研发向来耗时耗资巨大,而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与集中化的医院网络,正成为关键加速器。对药物各测试阶段耗时的分析表明,中国医生招募受试者的效率远超他国——在癌症与肥胖药物的早期试验中,患者入组时间仅为美国所需时间的一半。成本差异使中国企业能同时推进多个试验筛选最优管线,或在科学构想获得验证后快速启动新项目。

  GlobalData的数据显示,自2021年起,中国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首选地,新增临床试验数量位居全球之首。一家CRO企业Novotech中国区负责人Andy Liu表示:“中国企业可以实现对他国制药企业的跨越式赶超。”

  但临床优势仅仅是一个起点,中国企业还要面临更多挑战。比如,美国监管机构已明确表示,无论数据多积极,仅基于中国患者群体的试验结果都不足以支持药物上市申请。想要出海,中国企业还要进行更加耗时和复杂多区域临床试验,以证明其疗法的有效性也能在非中国患者群体中体现。

  作为行业公认的检验药品的黄金标准,欧美国家的认证许可是中国药企绕不开的“必答题”。尽管在欧美大规模获批并普及应用仍需数年,但“进军”欧美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04

  走向世界的中国药企

  已有多家企业成功跻身顶级创新药公司。

  全球进入开发阶段的创新药物数量最多的50家制药公司。

  2020-2024年全球创新药研发最活跃的50强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20席,而此前五年仅有5家上榜。中国医药创新力量既有海归科学家创立的前沿生物科技新锐,也有如恒瑞医药600276)等传统制药大厂。恒瑞医药曾是中国最大的仿制药企业之一。在政府推行药品集采政策挤压仿制药利润空间后,恒瑞投入巨资转向创新研发。如今其2020-2024年间新增创新药研发管线数量已跃居全球顶尖行列。

  “未来,中国生物科技领域的高质量创新将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伦敦医疗咨询公司Treehill Partners创始人兼董事总经理Ali Pashazadeh表示,“它将成为公认的一种常态。”

  高歌猛进的中国医药创新也引发了美国政商两界的警觉。随着中美地缘政治摩擦加剧,美中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对此警告称:美国恐将在这一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领域再度丧失领导地位。

  “生物技术已成中美科技竞争的前沿阵地之一,”智库“保卫民主基金会”研究分析师Jack Burnham指出,生物技术不仅牵涉经济利益与军事应用潜力,若美国对中国创新疗法形成依赖,这些药物便可能在未来冲突中被“武器化”。

  意识到中国创新成果的威胁,美国国内也有声音呼吁政府采取行动:一方面通过科学设备出口管制与投资壁垒遏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效仿临床试验高效的国家,改革监管模式,提振本土产业。对此,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罗特·F·肯尼迪也在近期承诺将“推动美国生物科技加速发展”。

  尽管全球两大经济体间关系日趋紧张,以康方生物为代表的中国药企仍坚定瞄准欧美成熟市场。“制药行业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行业,”康方生物首席执行官夏瑜在四月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我们的成果将惠泽中美乃至全球患者。”

  回顾上半年,出海交易达成超50项,其中18项总额超过10亿美元,数量接近去年全年。总金额逾600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百川赴海创十年,千帆竞发投未来,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及香港交易所共同主办的第十届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将于10月26-27日在南京江北新区举办,诚邀医药创新同仁莅临,共话医药新章,擘画健康宏图。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金田股份
  • 卧龙电驱
  • 华胜天成
  • 飞龙股份
  • 科创信息
  • 欧陆通
  • 英维克
  • 东方财富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