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证大咖发言“精华版”!第十三届计算机取证技术研讨会顺利举办

2025-09-12 20:36:06 来源: 美亚柏科官微

  近日,中国电子学会主办,美亚柏科、中科实数承办的第十三届计算机取证技术研讨会在国投智能300188)新总部数字立方大厦举办,电子数据取证人共同开启这场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环境下的电子数据与声像资料取证技术和法律问题研究"为主题的学术盛会。

  本届研讨会旨在汇聚技术专家、法律学者、司法鉴定人员和执法者,共同探讨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技术普及的新环境下,如何确保电子数据与声像资料(如音频、视频、图片)作为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合法性”,并研究应对新型犯罪手法的取证技术等热点议题进入深入研讨。

  一. 主报告会

  1.1. 院士报告:沈昌祥——可信计算为司法数字取证赋能

  在9月8日上午的主题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教授首先带来——可信计算为司法数字取证赋能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在当前人工智能在赋能人类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正逐渐衍生出可危及国家安全和人类安全的新形态重大风险,司法数字取证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创新发展,网络安全是保证发展的前提。我国自主创新的主动免疫可信计算,从计算模式上创新,在计算的同时进行并行的安全防护,使得完成计算任务的逻辑组合不被篡改,不被破坏,相当于人体具有了免疫能力。经过三十多年滚动发展,已经在国家许多重要系统取得了规模化应用。我们必须按照国家网络安全法律、战略、制度要求,用主动免疫可信计算筑牢司法数字取证的安全防线。

  1.2.专家报告:许榕生——计算机取证国际交流的若干体会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许榕生教授带来主题报告——计算机取证国际交流的若干体会,介绍了今年InterPol DFEG第十届研讨会的观感,联系多年来我国计算机取证研究对外合作的进展,强调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尤其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与对策以及我国电子数据取证的迅速发展态势,我国计算机取证事业应该对世界做出更大贡献。

  1.3.专家报告:丁丽萍——AI与反诈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研究员,广东中科实数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广东中科司法鉴定所所长丁丽萍教授分享了——AI与反诈为主题的报告。丁教授认为: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先进技术的应用在为人类带来幸福感的同时也为犯罪提供了便利手段,报告分析了目前诈骗采用的主流人工智能技术,也剖析了在反诈工作中如何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呼吁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需要关注系统安全和内容安全,让新技术健康发展。

  1.4.专家报告:董健——国际刑警组织打击网络犯罪战略与主要举措

  从事网络案件侦查、电子数据取证多年的国际刑警组织副局长董健带来了——国际刑警组织打击网络犯罪战略与主要举措的专题报告,生动介绍了国际刑警组织打击网络犯罪战略,国际刑警组织如何与各国执法机构、相关国际组织、网络安全机构和企业、以及各相利益关方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号召国际刑警组织各成员国、各利益相关方,积极利用国际刑警组织渠道和平台,加强打击网络犯罪情报信息共享,加强打击行动协作,加强能力建设,共同推动在打击网络犯罪领域的各项合作,更好保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和社区安全。

  1.5.专家报告:徐家力——AI时代电子数据及声像资料证据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中国科技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网络信息法学会副会长徐家力教授分享了主题为——AI时代电子数据及声像资料证据若干法律问题探讨的专题报告。报告提出: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空间正在逐步“侵蚀”现实空间。刑事证据也因此面临从传统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移之趋势。传统二元结构下,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二分,口供被视为证据之王;新二元结构下,传统证据与电子数据二分,数字证据成为新的证据之王。证据生成空间的数字化形成了数字证据,证据移送、审查空间的数字化形成了传统证据数字化。传统证据、传统证据数字化、数字证据并存呈现出新的三元结构,这会对现行证据审查原则、规则等造成颠覆性影响。在此背景下,刑事证据法有必要通过专门立法构建起稳定的体系框架,并以证据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为基础,梳理三元证据审查的共性规则和差异性规则,通过传统证据、传统证据数字化和数字证据的协调发展来形塑数字时代的刑事证据体系。在实践中,电子取证的准确性,与案件的关联性,鉴定意见的质证方式,刑事取证的规范,刑事证据与其它案件证据的区别等等都存在若干法律问题,值得探讨。

  1.6.专家报告:戴士剑——新时代下取证所面临的难点与方向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的戴士剑教授带来了——新时代下取证所面临的难点与方向的专题报告。戴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取证与反取证,一直是一对尖锐的矛盾,随着当前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新时代下取证所面临的问题更为突出,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1.7.专家报告:朱桐辉——虚拟币数据智能分析和案件关联的证据法思考

  南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北京云证国际司法鉴定中心电子数据鉴定人,人民大学电子证据法研究团队成员朱桐辉教授分享了专题报告——虚拟币数据智能分析和案件关联的证据法思考。在概要展示虚拟币数据(包括钱包地址、交易详单)查询、溯源、追踪及智能分析流程的基础上,总结侦查人员将数据及分析报告与案件主体、行为、后果关联的若干方法,并探讨能提升这一关联的可信性与证明力的最佳取证方式与固证方式。最后,在揭示海量虚拟币数据智能分析算法的基础上,对这一分析报告的证据资格和证明力问题,结合证据法原理进行思考。

  1.8.专家报告:江汉祥——AI时代下电子取证挑战的破局

  国投智能首席科学家,福建省电子数据存取证重点实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公安部信息安全专家江汉祥主任带来了——AI时代下电子取证挑战的破局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出:电子数据取证工作当前存在三大困境,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数据接口、云端数据、解锁解密、数据解析、数据恢复和数据仿真等方面“取”的挑战;也包括案情复杂难了解,作案手段高明难把握,从而出现难以确认身份证明、主观故意、违法犯罪过程与结果、受害群体等“证”的挑战。AI大模型的到来为这些挑战的解决带来了契机,特别是多模态数据治理、多模态语音搜索、聊天记录智能分析,视频分析、深伪鉴定和案件推理等方面,有效提高取证技术能力和情报分析能力。

  1.9.专家报告:周琳娜一大模型评测及在垂域的应用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二级教授,清华大学博士后,国家百千万人才周琳娜教授在本届研讨会上做了主题为——大模型评测及在垂域的应用的专题报告。周教授指出:随着大模型的迅猛兴起,如何安全地监管和应用大模型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难点问题。该报告针对我国现有的大模型安全监管相关政策和标准进行了解读,对大模型的安全评估和性能评测进行了研究,并对垂直领域大模型在深度伪造合成及检测和金融AI投研监管方面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二.论文报告会

  2.1.论文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研究

  山西警官学院刘三满教授(团队:刘三满;王靖茜)带来了论文——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研究,由李一冉老师代宣。刘三满教授团队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电子数据取证挑战,提出一种基于大模型架构的智能化取证框架,研究结合Windows日志分析基础,通过Transformer架构实现日志数据的语义解析与异常检测,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模拟数据集中达到98.8%的异常识别准确率,文章构建了"生成式AI预处理-大模型分析-区块链存证"的三层取证体系,为网络犯罪侦查提供全新技术路径。

  2.2.论文报告:Evidence retention framework for generative Al

  来自必维集团商品工业部ICT产品经理郭英凯(团队:Yingkai Guo; Huiping Chen;Hongwei Guo)带来论文——Evidence retention framework for generative Al(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证据保留框架)。文中指出: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AI)技术在企业运营中的逐步应用,一种新型的、动态的、复杂的且往往不透明的电子证据形式应运而生。在处理由不断演进的算法模型生成的证据时,尤其是涉及证据的可采性、真实性和完整性方面,传统的证据保全方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报告系统地论述了企业必须从被动的证据收集转向一个覆盖人工智能系统整个生命周期的主动证据留存框架。该框架基于全球伦理共识,符合多样化的国际监管要求,并通过技术标准和新兴技术得以实施。本文界定了人工智能生成证据的独特性,分析了其“黑箱”特性,并指出随着动态演进的持续,它将给传统证据法理论带来重大挑战。通过深入比较欧盟、美国和中国关于人工智能治理的核心法规,本论文识别了全球“证据”监管要求的共性和差异。通过与机器学习运维(MLOps)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覆盖人工智能整个生命周期的证据留存框架,明确了从数据准备、模型训练、部署到模型最终退役的各个阶段所需的关键文档记录,并界定了不同利益相关者对其自身证据的责任。基于对可解释人工智能关键技术的深入讨论,郭英凯经理还在论文中还探讨了人工智能证据的可追溯性和可解释性,以及金融和医疗等特定行业和跨境场景中的特殊合规要求。

  2.3.论文报告:人工智能在网络犯罪侦查中的应用边界与安全风险防控研究

  内蒙古警察学院公安管理系的杨晓勇教授(团队:杨晓勇;王增宝)宣讲了论文人工智能在网络犯罪侦查中的应用边界与安全风险防控研究。杨教授在论文中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网络犯罪侦查中的应用边界及其带来的安全风险。研究涵盖人工智能技术原理、法律伦理问题、实际应用效果及潜在隐患,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揭示其在数据处理、行为预测和案件侦破中的作用与局限性。研究发现,人工智能虽能提升侦查效率,但面临算法透明度不足、数据偏差和误判率等问题,影响侦查公正性与合法性。本文提出加强算法监管、完善数据保护等对策,以实现技术应用的合法化与规范化。结论强调需在技术创新与法律伦理间寻求平衡,推动人工智能在侦查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2.4.论文报告:浅谈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仿真取证技术研究

  美亚柏科信息安全研究所云取证研发产品经理高级工程师王金辉(团队:王进辉;高榕晨;李栋梁;林志玮)带了专题论文——浅谈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仿真取证技术研究。文中阐述到:随着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的迅猛发展,服务器虚拟化已成为现代数据中心、企业IT环境及云服务场景的核心技术。结合灰产服务器虚拟化环境的运作特点,系统探讨并分享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仿真操作、取证重构技巧和常见问题解决方案和几款主流虚拟化平台的取证方法,旨在为电子数据取证人员提供一套高效的服务器虚拟化取证研究分析的实战指南。

  2.5.论文报告:司法鉴定视角下深度伪造语音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

  江西警察学院网络安全学院教研室主任徐衍微(团队:徐衍微;涂敏;张亮)带来了论文——司法鉴定视角下深度伪造语音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本论文以解决深度伪造语音对司法声纹证据真实性的冲击、构建适配司法场景的“检测 - 定位 - 溯源” 技术体系为研究目的,涵盖深度伪造语音生成原理、司法风险分析及检测技术应用。以文本到语音合成(TTS)、语音转换(VC)两类核心生成技术及对应的检测方法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数据验证法(基于ASVspoof/ADD等系列数据集)及技术路径对比法,系统梳理了 WaveNet、VITS 等主流生成模型的技术研究,最终构建了 “全局初筛 - 局部定位 - 工具溯源”检测技术链。研究结果可为司法声纹鉴定提供标准化技术路径,为完善司法实践与技术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路径。

  2.6.论文报告: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的技术鉴定问题探讨

  四川中典知识产权鉴定评估有限公司鉴定部毛跃部长(团队:毛跃;肖冯飞;王继位;罗九牧)做了《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的技术鉴定问题探讨》的专题论文宣讲。文中论述了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开发在传统产业与新兴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企业、高校和政府机构对定制化软件的需求不断增加的环境下,推动了软件开发服务市场的繁荣。然而,因合同约定不明与软件开发的高度专业性等原因,合同双方在功能实现、交付标准及质量认知等方面常产生分歧,导致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频发。本文结合司法鉴定工作实务,对该类纠纷中技术鉴定的必要性、常见问题及应对路径进行分析与探讨,以期为承办法官和诉讼当事人查明争议技术事实提供可行思路与参考。最后,从技术鉴定视角出发,针对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提出若干可行建议,以期减少潜在纠纷的发生。

  2.7.论文报告:基于FFmpeg的网络直播取证技术研究

  美亚柏科信息安全研究所中级工程师李栋良(团队:李栋梁;高榕晨;王进辉;王添元;林志玮)带来了论文《基于FFmpeg的网络直播取证技术研究》。本论文的观点认为:随着直播行业的快速发展,违规内容、侵权盗播及网络暴力等问题对数字取证提出了严峻挑战。本研究构建了基于FFmpeg的自动化直播取证系统,集成逆向流地址捕获、多进程并发录制和异常检测机制,实现对主流平台FLV/M3U8协议的智能解析和高稳定性TS格式证据采集。该方案创新性地将开源工具与电子取证需求结合,构建了从流识别到异常处理的完整取证技术链,为网络犯罪治理提供了有效支持。

  华东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研究生、上海抉隐电子数据司法鉴定所鉴定助理王艺凯(团队:王艺凯;张雪珮;吴抒凡)带来了论文《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的大语言模型辅助鉴定方法研究》。本论文针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航班信息鉴定准确率低、误报率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鉴定方法。该方法采用“正则筛选+LLM验证”的两阶段架构,在保持传统方法处理效率的同时,充分利用大语言模型的语义理解能力解决复杂语境下的鉴定难题。通过构建包含近2万个样本的综合数据集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将准确率大幅提升,误报率限制低至0.4%以下,极大缩短平均推理时间,显著减少了人工审核工作量。本研究首次将大语言模型系统性应用于电子数据鉴定领域,为个人信息保护执法提供了高效可靠的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三.圆桌论坛:人工智能与取证

  会议期间,聚集了许榕生、秦玉海、徐家力、周琳娜、孙国梓五位知名专家学者与参会人进行面对面交流。就人工智能介入数字取证对从业者的技能提升要求,取证从业者如何快速适应人工智能,以及如何辨别人工智能产生信息的真伪,人工智能水印真伪辨别等进行深入探讨交流。五位专家畅所欲言,激情碰撞,让参会人收获良多。

  四.第十三届取证研讨会参选论文获奖名单:

  4.1.一等奖: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中的大语言模型辅助鉴定方法研究》作者:王艺凯;张雪珮;吴抒凡

  4.2.二等奖:

  ①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模型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取证技术研究——作者:刘三满;王靖茜

  ② Evidence retention framework for generative Al——作者:Yingkai Guo;Huiping Chen;Hongwei Guo

  4.3.三等奖:

  ① 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的技术鉴定问题探讨——作者:毛跃;肖冯飞;王继位;罗九牧

  ② 司法鉴定视角下深度伪造语音检测技术的应用研究——作者:徐衍微;涂敏;张亮

  ③ 人工智能在网络犯罪侦查中的应用边界与安全风险防控研究——作者:杨晓勇;杨增宝

  4.4.优秀奖:

  ① 基于FFmpeg的网络直播取证技术研究——作者:李栋梁、高榕晨;王进辉;王添元;林志玮

  ② 浅谈服务器虚拟化平台的仿真取证技术研究——作者:王进辉;高榕晨;李栋梁;林志玮

  五.现场会议记录时刻

  思想的碰撞总能激荡出智慧的火花。以上就是本次会议的全部精华回顾。会议虽已结束,但挑战仍在继续,探索从未止步。面对技术浪潮带来的证据真伪之辩与法律规则之问,我们深知,唯有技术发展与法律规制同频共振,方能构筑数字时代的可信基石。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