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宫牛黄丸五十亿元市场迎来价值重估

2025-09-16 10:37:18 来源: 新快报

  一项临床研究,引发了“中风急救药”的市场震荡。北京协和医院2025年9月发布的临床研究显示,安宫牛黄丸对中重度脑梗死患者未显示出显著疗效。而早在这之前,五十亿元规模的安宫牛黄丸市场已面临增长放缓挑战。行业观察人士表示,传统中医药与现代循证医学的碰撞,以及安宫牛黄丸在院外市场的下挫,是过度营销导致虚假繁荣后的必然出清,将倒逼企业降低对单一产品的依赖,加速行业向科学验证和多元化方向重构。

  安宫牛黄丸深陷疗效争议

  最近的一项安宫牛黄丸的疗效争议在行业内引起关注。2025年9月,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发表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该研究指出,对于中度至重度急性缺血性卒中(脑梗死)患者,在规范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加用安宫牛黄丸,在减少脑梗死体积、脑水肿以及90天后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与安慰剂组相比并未显示出显著差异。这项研究直接挑战了安宫牛黄丸作为“中风急救药”的传统认知。

  对北京协和医院的这项研究,不同人群有不同看法,中西医领域、公众、学者等对安宫牛黄丸的认知形成了五种声音。

  西医与科学验证派认为,随机双盲对照试验(RCT)方法通过随机分组、双盲设计排除了心理暗示等干扰,结果可信度高。还有部分西医专家指出,安宫牛黄丸的“传统疗效”可能源于历史经验中的“幸存者偏差”(即仅记录有效案例),或与其他治疗的协同效应,而非独立药效。

  而中医与传统医学派则看法相反。全国中医经典联盟专家认为,安宫牛黄丸仅适用于中医“热闭神昏”(高热、烦躁、舌红苔黄),并非所有中风患者都适用,而研究未排除“寒闭”或脱证患者,导致疗效被稀释。如广东省中医院专家指出,“若严格筛选适应症患者,疗效可能完全不同”。而且,中医强调“整体调理”,而研究仅关注局部生理指标(如脑梗死体积),未纳入意识状态、体温等中医核心疗效指标,认为用西医尺子量中医,本身就不科学。

  有自媒体借此唱衰安宫牛黄丸,将研究简化为“安宫牛黄丸=安慰剂”,引发家庭囤药者焦虑。

  同时,大量网友以亲身经历反驳,称其或家人在中风昏迷、高热惊厥等紧急情况下“确有奇效”,认为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样本量较小(共117例),结论可能不具普适性。

  部分学者呼吁对经典方剂进行更大样本、辨证分层的RCT研究,以验证其真实疗效。有专家表示,协和医院的研究并非否定安宫牛黄丸的全部价值,而是揭示了中药现代化的核心矛盾:如何用科学方法验证传统方剂的有效性,同时尊重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而在资本市场,A股和港股市场中的相关个股一度出现波动,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被无限追捧的“药中茅台”的真正价值。

  增长承压,“销冠”越来越卖不动了

  安宫牛黄丸是我国中药市场上的超级大单品,多年来在心脑血管中成药丸剂产品中均稳居“销冠”宝座。

  米内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零售药店终端心脑血管中成药丸剂产品中,安宫牛黄丸以超47亿元的销售规模一枝独秀,而第二名的复方丹参滴丸仅6亿元。品牌TOP20中,15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安宫牛黄丸则是上榜品牌最多的。过去几年,安宫牛黄丸曾出现销售高潮,2018年则是安宫牛黄丸销量狂飙的起点。中康CMH显示,2018年安宫牛黄丸零售市场销售额为17.11亿元,同比增长39.2%,全年卖出约200万盒。此后三年间,其零售市场销售额持续攀升,同比增幅分别达到18.7%、33.7%和45.9%。增长势头延续下,2022年销售额高达42.55亿元,2023年进一步增至51.15亿元,全年销量约950万盒。

  2023年起,这股向上攀升的势头急转直下,安宫牛黄丸零售市场结束增长态势并进入下行通道:2024年,安宫牛黄丸销售额同比回落10.5%,降至45.80亿元;2025年第一季度颓势延续,市场销售额进一步下探至10.47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6%,环比(较2024年第四季度)下降7.3%。同期销量仅200万盒,平均单价为每盒513.4元,呈现销量与价格同步下滑的“量价双降”格局。2024年,在济南回收市场上,安宫牛黄丸价格从高峰时的每颗千元跌至500元以下。

  医保政策收紧、“预防药”泡沫破裂致市场下滑

  安宫牛黄丸市场下滑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医保政策调整、消费认知回归理性等多重压力共振的结果。

  医保政策对安宫牛黄丸的销售影响深远。近几年来,医保支付政策持续收紧,统筹使用范围大幅收缩。2019年-2022年版的医保目录中,安宫牛黄丸的备注均为“限高热惊厥或中风所致的昏迷急救、抢救时使用”;2023年版,统筹的适用范围有所放宽,变为“限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中风昏迷及脑炎、脑膜炎、中毒性脑病、脑出血、败血症见上述证候者”;但2024年版医保目录中,安宫牛黄丸的统筹适用范围急剧收窄,限定为“限急诊或住院患者”,且对于含天然麝香和天然牛黄的“双天然”安宫牛黄丸,统筹基金不予支付,依赖医保渠道的消费需求被显著抑制。

  与此同时,各地医保局连续多年打击违规刷统筹、虚假处方等行为,广东、四川、山东、云南、重庆、海南等多地定点药店目前已不支持刷统筹购买安宫牛黄丸。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曾经盛传“预防药”的说法,将安宫牛黄丸销量推上顶峰。当“预防药”的泡沫被击破,销量下跌就不可避免。过去几年,坊间曾流传“每月吃一颗防中风”“二十四节气都要吃安宫牛黄丸”等说法,把这款原本已有“中风急救药”名号的中医急救名方再冠上“预防药”的高帽,叠加中药材成本增加,价格也随之水涨船高,一颗药动辄上千元,有的甚至能卖到过万元。这种非理性消费泡沫在2023年后逐渐破裂:随着医学科普深入,消费者意识到其“急救属性”而非“预防功能”,盲目囤药需求消退,销量自然下跌。

  多重因素影响了消费行为。中康CMH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安宫牛黄丸零售市场销售额为10.47亿元,创下近三年新低。

  企业影响分化,行业洗牌加速

  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目前共有超120家药企拥有安宫牛黄丸生产许可证,其中“双天然”(同时使用天然牛黄和天然麝香)安宫牛黄丸仅有几家厂家生产,包括北京同仁堂600085)、广誉远600771)、片仔癀600436)、达仁堂600329)等。

  安宫牛黄丸的主要品牌和市场可以概括为“一超多强,地方并存”。

  “一超”是北京同仁堂,其占据市场绝对领导地位;“多强”是指广誉远、南京同仁堂、片仔癀等一批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知名药企,构成了第二梯队;而白云山中一、九芝堂000989)、雷允上等中药企业也生产安宫牛黄丸,在本地市场或通过特定渠道销售,共同瓜分剩余的市场份额,体现“地方并存”。

  整体市场收缩,加大了行业分化。

  同仁堂作为市场龙头,占据安宫牛黄丸约50%的市场份额,该产品约占母公司收入的30%和利润的40%以上,是拳头产品和核心利润来源。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97.63亿元,同比微增0.02%,前五名系列产品营收30.47亿元(同比增4.18%),但营业成本增长24.54%,毛利率下降8.49个百分点,核心产品利润空间被压缩。

  第二梯队中,片仔癀2025年上半年遭遇营收、净利双降。2025年Q1安宫牛黄丸销量同比下滑80%以上,上半年心脑血管用药收入占营收比重下降。但因其核心产品为肝病用药(占医药制造业营收97.02%),安宫牛黄丸占比低,整体业绩受影响有限。

  相比之下,广誉远对安宫牛黄丸的依赖度更高。安宫牛黄丸是其四大核心单品之一,是重要增长引擎。尽管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同比增长(营收7.79亿元,增18.14%;净利7685.71万元,增28.95%),但市场分析认为,安宫牛黄丸销量下滑可能阻碍其复苏进程,对业绩的潜在冲击需持续关注。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安宫牛黄丸市场的调整本质是“非理性增长回归理性”的过程,这一事件可能加速行业洗牌。从长期来看,随着医保政策收紧和消费认知回归将持续压制需求,真正具备强大品牌、研发能力和多元化产品线的企业和头部品牌,抗风险能力更强。中小品牌和假冒伪劣产品生存空间被大幅压缩,具备原料储备、研发能力和渠道优势的头部企业将“强者恒强”,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采写:新快报记者 梁瑜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