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卡业务急需数字化人才
近日,多家银行开启了2026年秋招。值得关注的是,从岗位设置来看,科技和人工智能相关人才在银行信用卡中心招聘中大受青睐。
工商银行(601398)牡丹卡中心招聘的12人均为“科技菁英”,分为金融科技岗和数据挖掘岗,后者主要负责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相关工作。
中国银行(601988)、招商银行(600036)等机构的信用卡中心也明确开放信息技术相关岗位。例如,中国银行招聘信息科技岗,负责信用卡业务管理、产品研发、品牌营销、消费者权益保护、数据分析、风险管理和中后台集中运营等。
“信用卡业务已告别‘跑马圈地’时代,步入存量竞争新阶段。数字化人才受青睐,是银行应对互联网支付冲击、实现精细化运营的必然选择。银行需要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信用卡同质化严重、用户黏性不足等痛点,从‘营收中心’转向‘客户服务中心’。数字化人才不仅能提升获客效率,更能通过场景化运营增强用户黏性,这是银行在存量竞争中突围的关键。”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对此分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信用卡业务中涉及技术应用的岗位对硬科技人才的要求显著提高,需要专业人才支撑业务的数字化推进。
眼下,银行信用卡业务“瘦身”与“出清”同步上演。
今年以来,超过40家银行信用卡分中心获批关停。例如,交通银行(601328)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在全国范围内的机构调整明显加速。据不完全统计,共有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天津等在内近42个城市的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分中心获批终止营业。除了交通银行,广发银行、民生银行(600016)等机构也在关停旗下信用卡分中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100.68亿张。其中,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7.15亿张。去年同期数据显示,2024年二季度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为7.49亿张,一年来减少约3400万张。
一系列事实表明,银行信用卡行业已开启了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型。
记者了解到,部分银行选择将原信用卡分中心客户迁移至属地分行后,继续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提供服务,将信用卡业务嵌入财富管理、消费贷款等场景。
可以看到,进入存量竞争时代后,银行信用卡业务发展也在加速更新“打法”。
田利辉表示:“未来,信用卡将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银行将更注重场景化、个性化服务,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营销和风控。信用卡不再是单纯的支付工具,而是连接消费场景的入口。银行须主动融入数字支付新业态,打造‘用户增长+数字化经营+人工智能应用’三位一体的业务模式,实现从流量获取到价值创造的转变。”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持续迭代与广泛应用,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技术已从过去的辅助工具逐步演变为业务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然而,据粗略估计,当前“科技+金融”复合型人才缺口达30%以上。专家建议,高校应根据人才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增设金融科技、数据科学等课程;银行加强与高校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同时建立“技术+业务”双通道晋升机制,让人才既能懂技术又能懂金融。
“唯有如此,才能破解‘技术人才不懂金融、金融人才不懂技术’的困境,为信用卡业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未来,银行不再只拼渠道,而是拼算力、拼数据,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思路已经发生转变。”田利辉坦言。
接下来,银行信用卡业务将如何发展?
专家普遍认为,接下来,银行信用卡场景化发展或将不断深化,业务将深度嵌入各类垂直场景,通过“信用卡+场景服务”的融合模式,进一步提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此外,信用卡业务将会更加注重精细化运营,依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用户的分层管理,针对不同客群提供个性化的权益与服务。
“信用卡还有望推动权益体系的打通,围绕消费、信贷、理财等领域构建全生态服务,以此提升用户黏性与业务综合竞争力。”高政扬表示。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