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绿地投资从“走出去”转变为“走进去”
本报记者|季晓莉绿地投资,即在东道国境内依照东道国的法律设立的部分或全部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企业的对外投资。近日,毕马威中国研究院发布报告《中国对外绿地投资:从“走出去”到“走进去”,深入本土化运营》(以下简称《报告》),认为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不断推进,中国对外绿地投资将基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重构,聚焦增强供应链韧性与深入本土化运营,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出”的转变。《报告》透露,疫情结束后,中国对外绿地投资迎来复苏,2023年交易数量已超过2019年水平,达到81笔。2024年中国对外绿地投资规模达323.7亿美元,同比上升17.2%。近几年,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挑战、国际规则博弈的压力与中国产业链升级的需求形成共振,推动企业选择绿地投资这一既能规避政策风险、又能实现技术溢出的出海方式,对外绿地投资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形式,2024年其规模达到跨境并购的4倍。从绿地投资行业分布来看,我国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从传统的制造业向高科技、低耗能等高附加值领域转型,尤其是在数字经济、绿色投资和创新等领域的投资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2024年中国前十大对外绿地投资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与汽车制造、金属矿产及可再生能源等领域。例如,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企业通过海外设厂的方式布局匈牙利。《报告》认为,1990~2017年是中国对外绿地投资1.0阶段,企业对外投资意愿和能力相对较弱,投资规模较小;2018~2024年是中国对外绿地投资2.0阶段,中国制造业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开启战略升级,转向以产能输出和扩大市场份额为核心,追求规模效应。展望中国对外绿地投资3.0阶段,企业向着供应链产业链整合、投资领域多元化、经营活动本土化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合规管理的更高层次迈进,对外绿地投资将持续领航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呈现六大趋势。趋势一,对外绿地投资注重供应链多点布局,从“中国+1”转向“中国+N”。特朗普关税政策引发的连锁反应证明,单一国家或区域的供应节点可能因政策突变而陷入瘫痪,区域性产能聚集的非对称性风险暴露无遗,迫使企业重新评估投资逻辑和调整投资流向。在中国企业海外市场布局尚待完善之际,企业应在保留国内核心产能的基础上,构建覆盖不同关税区、贸易协定框架和地缘板块的多元备份体系,从“中国+1”转向“中国+N”,分散供应链集中的风险。趋势二,对外绿地投资结构更加多元化,逐步转向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高端制造等。中国创新能力的增强推动中国企业对外绿地投资从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向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和高端制造等高技术和创新领域转变。以5G基站、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基建仍是重要切入点,但投资重心向AI应用解决方案延伸。“技术+场景”的双轮驱动模式,创造了可持续的服务溢价空间。未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企业在海外投资重点将转向精密仪器、工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的核心环节。趋势三,绿地投资落地后,经营活动本土化不断深化、产业链逐渐延伸。企业更加注重财税、内控、数字化及数据安全等隐性层面的本土化体系建设,有助于企业更好融入东道国市场,降低运营成本,有效提升企业的合规性、竞争力和品牌形象。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不仅体现在对原材料、零部件、生产制造等环节的掌控上,更体现在对研发、设计、营销、售后等全产业链环节的布局上。链主型龙头企业建立涵盖“研发-生产-服务”的产业链创新出海联合体,实现从“单点出海”向“全链共赢”的升级。趋势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仍将是中国对外绿地投资的核心方向,特别是东盟、东欧和中亚等地区。这些地区和国家的人口结构年轻化,消费潜力巨大,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升级需求迫切,为中国企业的绿地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趋势五,对外绿地投资方式从自建工厂向与当地企业合资、技术授权等模式融合。美欧日益严格的投资审查提高了投资门槛,中国企业在当地开展更为灵活多样的投资模式,能实现资源互补和优势共享,为企业在海外市场开拓了新的增长点。趋势六,中国企业在开展对外绿地投资时,ESG逐渐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企业通过建立环境保护和员工权益保护机制、有效的社区沟通机制等,预防因环境诉讼、劳工纠纷等引发的经营中断风险。ESG合规还能带来价值链的增值效应,通过零碳工厂认证等国际认可的可持续标准,让企业获取国际客户的绿色订单。《报告》认为,面对全球化竞争规则的深刻变革,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目标转向深入本土运营,本土团队深度参与战略决策,产品研发前置嵌入本地场景需求,品牌营销突破符号移植、转而建立情感联结,售后服务升级为体验管理的核心。在企业出海更多面向C端客户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海外本土化运营转变的本质是竞争维度的升维,从依赖成本优势,转向技术标准互认、文化价值共鸣、产业链协同等多重能力的系统整合。企业需要将中国制造优势与本地生态及需求进行创造性结合,融入当地,实现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 |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