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召开 与会嘉宾热议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增长新局

2025-09-26 15:24:22 来源: 农村金融时报

  9月24日—25日,在主题为“数智引领 普惠新局”的“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暨人大老博士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上,多位与会嘉宾深入探讨数字技术赋能普惠金融高质量增长新局,为开好普惠金融“十五五”新局建言献策。

  中国金融学会理事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易纲简要回顾了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历史。他指出,普惠金融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实践,从20世纪30年代的信贷合作社到现代的金融体系改革,普惠金融一直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各社会阶层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特别是对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如存、贷、汇、移动支付等)的金融服务,以及支持“三农”、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

  “商业可持续性是动员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服务普惠金融的关键,也是金融机构创新的前提。”易纲强调,“普惠金融具有较强的社会效益,政府部门往往会提供一定的政策和财务支持,这是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助力,要把支持性的资金配置向最需要支持的普惠方向。例如,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贴息、贷款损失分摊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等,激励金融机构扩大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结构性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建立激励相容机制,运用优惠利率再贷款或激励资金,激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将金融资源配置到特定领域。在政策支持方面,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把握好政策支持的力度,有效防范道德风险,确保市场仍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创院理事长屠光绍表示,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持续提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金融工具的实际使用仍存在不足。例如,义乌外贸型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外汇套期保值率不到3%,反映出金融服务在供需匹配和操作便利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屠光绍认为,进一步推进普惠金融,需要拓展服务覆盖面,提供易用、精准的金融产品,还需要从金融服务需求侧发力,让普惠群体能用、会用、敢用金融工具和服务,同时推动数字金融、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融合,为小微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以降低成本。

  “普惠金融不仅体现国家金融福利水平与金融服务公平性,还要求金融在市场化运作中覆盖所有领域,满足不同收入、不同财富水平主体的多样化需求。而满足日益变化且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有两条路径:一是创新,特别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不同金融工具背后是不同的功能,以满足不同的金融需求;二是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能扩大金融服务的客户群体,为中小微企业、中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并且是甄别风险最好的手段。”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说,普惠金融是实现满足人民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很重要的方式,需要通过金融本身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完成。

  北京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霍学文表示,北京银行将普惠金融作为重点业务、特色服务,强化三个驱动来做好普惠金融这篇大文章。“一是技术驱动,探索普惠金融新范式。北京银行依托数字技术,创新工具、创新产品、创新方法、创新服务,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600亿元。二是特色驱动,激发普惠客群新潜能。北京银行坚定科技金融‘第一战略’,打造专精特新‘一号工程’,积极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实现‘数字风控+场景融合’双轮驱动。三是生态驱动,创造金融健康的新价值。金融健康是普惠金融的高级形式,是金融服务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进阶和价值跃迁的有效形式。”霍学文称。

  蚂蚁集团资深副总裁金晓龙认为,人工智能将从两个方面给金融服务带来根本性改变,让金融更普惠和更健康。一方面,AI将让曾经稀缺的专业金融服务真正覆盖更多小微企业,让金融服务更加平权。以信贷领域为例,最近5个月的实践显示,AI信贷审批与人工决策的一致性从39%大幅提升至90%。在信贷审批方面,网商银行已经进入人机并跑阶段。另一方面,AI能够帮助个人用户建立更健康的金融习惯。无论是帮助用户提升额度,还是管理消费,只要是基于金融健康的理念最终都能实现良性循环。

  “蚂蚁消金的花呗推出‘账单助手’,让用户理性管理消费额度。使用该功能的2.7亿用户,不良率比整体水平低8%,实现了用户与机构的双赢。”金晓龙举例说。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