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 世界共享!血液灌流在MH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重磅发布
我国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已超过100万,随着透析龄增加,患者体内的蛋白结合毒素(PBUTs)和中、大分子毒素清除不充分,导致皮肤瘙痒、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CKD-MBD等并发症日益凸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与远期预后。
《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上海专家共识(2021年版)》(以下简称“上海专家共识”【2021年版】)指出,血液灌流(HP)以其独特的吸附机制,能清除常规透析难以去除的毒素,减少MHD患者远期并发症发生。时隔四年,随着更多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涌现与临床经验的积累,《上海专家共识》【2021年版】也将迎来更新升级。
2025年9月27日《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年版)》(以下简称“专家共识”【2025年版】)线下发布仪式在第十五届东方肾脏病学会议(OCN 2025)上隆重举行。众多肾内科医学巨擘齐聚一堂,共襄盛举。本文特整理发布会精华,以飨读者。
1
专家致辞
本次发布会由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科郭志勇教授担任主持。郭教授首先对“专家共识”【2025年版】的正式发布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新版共识的推出是我国血液净化领域的一项重要成果,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加规范、前瞻的指导,也体现了我国专家在推动学科高质量发展方面的共同努力,同时特别感谢健帆集团在共识工作中的积极支持。
发布会正式开始后,与会专家依次登台发表大会致辞。
作为本次共识更新的发起人,汪年松教授指出,新版共识凝聚了全国专家的智慧与经验,也得益于产业界,特别是健帆集团的推动。新版共识不仅是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的高度凝练,更是推动血液灌流规范化发展的重要起点。阐述了新版治疗理念从既往并发症发生后的 “对症治疗”“并发症治疗”,转向更具前瞻性的 “风险管理”;明确“每周一次”的常规化频率,推动血液灌流进入标准路径;针对难治性重症患者提出高频灌流方案,拓展临床应用空间;首次纳入经济学研究,验证临床价值并凸显成本效益,为政策和医保落地提供依据。
丁小强教授进一步指出,2025年国家医保局《泌尿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关于“明确血液灌流(HP)与血液透析(HD)联合治疗模式的独立医保收费,新增血液透析灌流费”的内容,标志着HP治疗模式获得政策层面认可。他呼吁临床医生把握共识要点,推动统一化、规范化治疗路径。
蒋更如教授强调,新版共识在循证证据与临床应用上实现突破:新增蛋白结合毒素(PBUTs)独立指征及生化阈值;明确“4小时全程串联”的治疗参数优化,提升操作便利性;新技术(KHA、pHA等功能化树脂)被正式纳入推荐。这些更新不仅是旧版共识精神的延续,更是在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上迈出的关键一步,对未来推动血液灌流走向“常规化、标准化”的前景充满期待。
倪兆慧教授则从质控角度指出,新版共识规范了灌流时长、血流量等关键参数,便于质控评估。她强调未来将持续聚焦质控目标,让新版共识为全国质控提供统一抓手,有助于实现标准化和均质化发展。
2
企业代表致辞
健帆集团董事长董凡表示,健帆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于血液净化领域,秉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导向”的理念,二十余年坚持创新与推广血液灌流技术。早在2004年,健帆推出全球首款适用于尿毒症患者的血液灌流器HA130,开创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的先河。迄今为止,健帆血液灌流产品已服务于全球98个国家和地区、8000余家医院,累计应用量突破500万例次,并被13个国家纳入医保体系,真正实现了“中国创造,造福世界”。
为响应国家号召,健帆集团郑重倡议:将9月19日设立为“尿毒症关爱日”,并联合多方力量开展公益捐赠、学术会议和科普活动,持续推动疾病管理模式的升级。
董凡表示,未来健帆将继续携手全国专家,将新版共识落地至各级医疗机构,推动血液灌流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发展,让更多患者真正受益。
3
启动仪式
在高屋建瓴的专家致辞为发布会奠定血液灌流规范化诊疗的基调后,“专家共识”【2025年版】发布仪式在与会专家热切的期待下正式启动。专家共识工作组主席及全体成员,健帆集团董事长董凡、副总裁唐先敏等一同出席,共同见证了新版共识发布的重要时刻。
新版共识的发布,标志着血液灌流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有了进一步的跨越,让HP技术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更加饱满,在血液灌流适宜人群、治疗频次和时长、监测治疗方式和注意事项等推荐意见更强劲有力,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液灌流的合理、规范化治疗,为临床实践提供最新的指导性意见,更具临床价值,也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带来了福音,点亮患者生命的希望。
共识解读
发布仪式环节后,盛晓华教授对新版共识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和解读。盛教授指出,2025年版共识系统性地涵盖了HP概述、适宜人群及治疗频次、治疗方式及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处理等四大章节,共形成29条推荐意见,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清晰、可操作的行动指南。
盛教授强调:新共识均基于当前可用的最佳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本共识所引证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患者个体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临床决策。其核心更新与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方法学和证据累积:共识新纳入了近5年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并引入国际公认的GRADE系统和改良德尔菲法,对每一条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进行了科学分级,让共识推荐意见更具科学性。
技术引领: 新共识详细介绍了新型吸附树脂的前沿技术,如KHA130灌流器的“纳米级孔径调节”、“超高交联”技术,以及pHA130灌流器的“微控正电”技术,并通过细化材料分类,为临床根据不同目标吸附物质(如PBUTs、炎症介质)精准选择灌流器提供了科学依据。
适宜人群拓展: 在原有九大适宜人群(慢性肾脏病相关性瘙痒、微炎症状态、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高β2-微球蛋白血症、蛋白质能量消耗、睡眠障碍、难治性高血压、不安腿综合征、周围神经病变)基础上,新增“蛋白结合毒素(PBUTs)蓄积”至十大适宜人群。同时,共识的治疗理念全面转向远期并发症的风险管理,并针对难治性重症患者,首次推荐了“高频次(如每周3次)或选用相对特异性灌流器(如pHA130)”的强化治疗新方案。
治疗方案优化: 基于HA130树脂灌流器的循证证据,新共识在治疗参数上实现重大突破,明确组合式治疗时可采用“4小时”全程联合治疗,并将血流量提高至“250 mL/min以上”,以简化护理工作流程,最大程度地提升血液净化效率。
专家共识工作组主席:
汪年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蒋更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郭志勇(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科)、倪兆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丁小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内科) 。
专家共识工作组成员(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邓跃毅(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肾病一科)、丁小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脏内科)、郭志勇(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科)、蒋更如(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李贵森(四川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刘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陆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罗朋立(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牟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倪兆慧(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肾脏科)、盛晓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孙世仁(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科)、汪年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王惠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肾病内科)、魏佳莉(海南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徐旭东(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肾脏内科)、杨向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肾内科)、杨桢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张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肾脏科)、赵建荣(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内科)、周晓玲(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肾脏内科)、周晓霜(山西省人民医院肾内科)、周竹(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内一科)。
执笔者及其单位:
盛晓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肾脏内科)、陆玮(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肾脏风湿免疫科)。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