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收益下降、资本市场向好,多家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瞄上”证券投资
【大河财立方 记者 王磊彬】在银行存款利率下降、资本市场回暖双重作用下,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理财正发生变化。
截至9月28日,今年以来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结构性存款金额为4752.9亿元,与去年同期的5764.9亿元相比下降1012亿元,下降幅度为17.55%。
与此同时,多家上市公司在证券公司的理财认购金额却大幅提升,这意味着,包括债券、基金等在内的证券投资,正成为上市公司的新选择。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搬家”
“高低风险搭配”成新趋势
近期,多家上市公司密集披露闲置资金理财计划,其投资方向的变化尤为突出。
9月26日,A股金融科技企业宇信科技(300674)发布公告称,为充分利用闲置的自有资金,进一步提高整体资金使用效率,公司董事会同意公司及子公司在不影响正常经营以及确保资金安全的前提下,新增使用额度不超过12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
其中,此次理财当中的6亿元额度用于循环滚动购买风险等级为R1—R2的理财产品;6亿元额度用于购买风险等级为R3—R5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和资管计划产品。
通常来讲,投资风险等级共划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R1(谨慎型)、R2(稳健型)、R3(平衡型)、R4(进取型)、R5(激进型)。
从风险等级来看,R1—R2产品多投向货币市场工具、短期债券等,本金亏损概率极低;而R3—R5产品会逐步增加股票、可转债等权益类资产占比,收益潜力更高的同时,风险也相应提升。宇信科技的“高低风险搭配”策略,正是当前上市公司理财思路转变的典型缩影。
同一日,包装行业企业华源控股(002787)也发布公告称,公司近日使用自有资金人民币1000万元向东方财富(300059)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
这类产品不承诺本金保障,收益随市场波动,但预期收益率通常高于传统银行存款,成为追求收益提升的上市公司的常见选择。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多家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理财中,除了选择传统的存款利息收益之外,还选择了购买公募基金、债券等权益型产品。
据某证券公司郑州分公司证券分析师介绍,从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类型来看,正从此前备受青睐的结构性存款和银行理财的保守理财模式,向多元化、以收益为导向的资产配置策略转型。
据数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28日,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结构性存款金额为4752.9亿元,银行理财产品认购金额为803.4亿元。而对比去年同期,结构性存款金额为5764.9亿元,银行理财产品认购金额为842.7亿元。
银行存款收益下降
证券类投资吸引力提升
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搬家”的核心驱动力,在于银行存款收益的持续走低与证券类投资收益的相对优势凸显。
对于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搬家”的现象,国内某头部券商郑东新区营业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是银行存款利率在不断下降,上市公司收益率也随之降低。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国有六大行以及股份制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多数在0.95%~1.35%。而回溯两年前,这一利率水平多在2%左右;5年前,部分银行1年期存款利率能达到3%左右。
“以10亿元闲置资金计算,5年前存1年能拿到3000万元左右的利息,现在最多只能拿到1350万元,收益缩水近六成。” 某股份制银行郑州分行负责人坦言。
同时,上述股份制银行郑州分行负责人告诉记者,前两年,银行为了留住大客户,以“手工贴息”方式,使大客户1年期存款利率达到2.00%。然而,随着监管政策趋严,以及银行经营压力增大,目前“手工贴息”被禁止。伴随着存款收益的下降,上市公司闲置资金“搬家”现象也越来越多。
存款收益下降的同时,资本市场的回暖让证券类投资的吸引力显著提升。今年以来,A股主要指数震荡回升,部分公募基金收益率超过10%;债券市场虽有波动,但中短债基金、高等级信用债等产品仍保持稳健收益,成为低风险偏好资金的重要选择。
在此背景下,债券、公募基金等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的新选择。
今年4月份,利欧股份(002131)发布公告称,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拟使用最高额度不超过30亿元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用于购买银行、基金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安全性高、流动性较好、低风险、固定或浮动收益类的理财产品和进行委托贷款业务。
无独有偶,吉林敖东(000623)也公告称,拟使用不超过10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证券投资,计划的证券投资包括但不限于新股配售或者申购、股票投资、债券投资以及深交所认定的其他投资行为。
据数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28日,上市公司闲置资金证券公司理财认购金额为520.7亿元,而对比去年同期,证券公司理财认购金额为489.7亿元。
警惕投资风险
平衡“提升收益”与“防控风险”
对于上市公司的理财转向,河南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郭兴方认为,在不影响主营业务的前提下,利用闲置资金进行多元化投资,既能提升资金使用效率,又能对冲通胀风险、增厚公司业绩,属于 “合情合理的市场行为”。
从当前配置趋势来看,“低风险债券产品+适度权益类产品” 的组合最受上市公司青睐。“多数公司会把80%至90%的理财资金投向R1—R2级别的债券、货币基金,仅用10%至20%尝试公募基金、股票等权益类资产,既控制风险,又能分享资本市场收益。” 郭兴方分析。
中信证券研报称,整体来看,上市公司虽然更倾向于配置短期、低风险产品,但已经开始逐步提升对券商、公募基金等多元化产品的配置比例。在存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资金逐步从存款转向理财市场,预计未来一年上市公司存款转理财规模有望达数千亿元。
不过,市场机遇背后也需警惕风险。
郭兴方提醒,要防止部分上市公司“本末倒置”,将大量资金投入非主业的证券投资,甚至出现“一边理财一边再融资”的不合理现象。“监管层应合理设定上市公司理财规模上限,比如要求理财资金不超过净资产的20%;同时加大对频繁操作、大额亏损或信息披露存疑公司的检查与问责力度,确保资金投向透明、合规。”
责编:刘安琪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