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保供促转型稳投资 国家能源集团全力夯实能源安全根基

来源: 中国改革报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在当前国际能源格局深刻调整、我国新发展格局全面铺开的历史交汇点上,国家能源集团将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与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相结合,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自产煤连续48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能源保供,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记者10月16日从国家能源集团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三季度,该集团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自产煤连续48个月保持5000万吨峰值水平。

  入夏以来,我国南方地区连续遭遇“杨柳”“竹节草”“桦加沙”等台风天气影响,北方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强降雨,极端天气对能源供给需求造成强烈冲击。国家能源集团新闻发言人黄清表示,今年三季度,国家能源集团多措并举挖潜增效、拓市增收,成功应对极端降雨对煤矿、铁路、港口生产带来的严峻考验,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煤炭产销、发电量等核心指标令人满意。

  国家能源集团数据显示,自迎峰度夏行动开展以来,集团自产煤连续保持高峰值水平,商品煤销售量、发电量齐创单月历史新高,其中商品煤销售量同比增幅12.4%;发电量4575亿度,同比增幅2.2%,单日发电量超40亿度天数36天、同比增加20天。非煤运输量达到月均253万吨、同比增长8.7%。化工高附加值聚烯烃产品销量占比达48.3%,同比提高7个百分点,聚烯烃出口同比增长97%,国际班列直发乌兹别克斯坦。榆林化工高压聚乙烯装置实现连续安全稳定运行,刷新国内长周期运行纪录。

  黄清表示,四季度国家能源集团将全力备战迎峰度冬用能高峰,做好燃料调运、设备维护、安全运行等准备工作。

  蒙东和东北地区是冬季能源保供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在该区域,国家能源集团是煤炭资源、电力、热力供应的主力军。国家能源集团总调副主任孙严冬告诉记者,集团蒙东、东北地区所属煤矿单位已做好今冬明春生产接续工作,充分释放优质产能,露天矿全力加大剥离量,确保煤炭供应充足。电力单位加强设备巡检,坚持“以煤定电、以热定电”,确保完成冬季备煤任务和电力供应。煤炭集团煤炭销售单位坚持民生优先、供暖优先,全力做好精细化销售,构建区内资源梯次供应格局。

  锻造绿色氢能产业链,打造引领性工程

  “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国家能源集团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举措,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内在要求。”黄清表示,国家能源集团将抓住氢能发展正由政策驱动加快向市场驱动转变的重要时机,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风、光、氢、储、融一体化发展,锻造绿色氢能产业链,打造若干个跨区域、跨产业的引领性工程。

  国家能源集团氢能事业部主任刘玮介绍,国家能源集团始终坚持“小步快跑、稳慎投入、商业开发”的理念,由点到线,以点带面,培育氢能产业。2017年至2018年,国内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小规模示范。集团公司从江苏如皋加氢站切入氢能产业链,并发起成立中国氢能联盟,探索布局氢能业务;2019年至2022年,国家层面正式布局氢能产业,从灰氢、绿氢就近利用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推进产业培育。集团公司专门成立氢能公司,形成国华投资(氢能公司)一体化核心孵化平台,以风光促氢,先行示范了张家口赤城风电制氢厂—万全综合能源站供应线,助力绿色冬奥;2023年至今,国内外氢能应用从交通拓展至能源、化工等领域,绿电制氢产业链和价值链快速向绿色氢氨醇、绿色化工等延伸。集团公司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区项目投运,完成“光伏制氢+绿氢耦合煤制合成氨+氢能重卡”全球首次商业示范,开展沧州“绿港氢城”10万吨/年绿氨项目工程,实现氢能产业“从0到1”关键突破,初步构建起“两链一圈”的氢能版图。

  一是构建起绿色氢能产业链。聚焦煤化工、铁路、交通等国家能源集团特色场景,陆续建成投运氢能“六站三厂”,绿氢产能达6300吨/年,加注能力为8.5吨/天。截至今年9月底,“六站三厂”安全运行470天,累计产绿氢1518吨,累计售绿氢1573吨。其中,宁东可再生氢碳减排示范项目作为行业首个集制储加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工程,实现绿氢全流程贯通应用,支持氢能重卡运营168万公里,煤化工灰氢替代817吨。巴图塔加氢站成为我国首个重载铁路加氢站,支持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累计行驶2599公里。与中石化合作推动京津冀绿氢合作,供应北京绿氢2吨/天;赤城制氢厂三季度负荷高位运行,长周期、商业化运营体系正在加速成型。

  二是搭建起氢能创新服务链。聚焦氢能关键技术攻关和生产性服务业培育,牵头建设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绿色氢能制储运创新联合体等国家级氢能创新平台集群。攻克一体化移动式燃料电池用氢质量分析仪、加氢机、加氢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参股上海氢基绿色能源交易所,填补装备检测、质量检测、微泄漏管控、绿色认证和交易等行业空白,6项成果入选能源领域首台(套),制定19项国际/国家标准,名列央企前茅。

  三是共建全球氢能生态圈。在国家能源集团的支持下,中国氢能联盟已发展成为包括310家成员单位、19位院士和100余位专家的国内氢能权威行业组织。受国家能源局委托建设运营全国氢能信息平台,连续5年发布“氢能白皮书”,逐步培育出中国氢能展、氢能领跑者、可再生氢100、氢能质量万里行等品牌活动,支持建设氢交易平台,获批担任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氢能专项牵头单位和中国—IRENA氢能工作组组长单位,积极参与全球氢能治理,打造氢能生态体系。

  精准发力优投资,增强发展新动能

  黄清表示,四季度国家能源集团将重点精准发力优投资,着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一体两翼”发展煤基产业,聚焦煤炭重大资源布局和战略接续,高质量投产清洁高效煤电机组。规模质量并重发展清洁能源,加快推进第二、三批“沙戈荒”基地及外送通道配套电源基地建设,积极参与新能源大基地开发。加快水电项目开发,大渡河公司五站连投。强化投资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把投资“四关”,打造质量优、工期优、安全好、廉洁好的精品工程。

  四川作为国家战略腹地与核心承载区,从“大三线”建设时期到如今成为全国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和“西电东送”核心枢纽,始终肩负重要使命。四川省水电装机容量长期位居全国首位,持续为全国输送绿色电能。国家能源集团党建部副主任徐伟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能源央企,国家能源集团始终将四川视为集团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全面融入四川经济社会与能源发展大局。目前,集团在川投运电源总装机容量超过1900万千瓦,约占该省电力装机的1/8;年发电量超过850亿千瓦时,约占该省全社会用电量的1/5。

  今年10月至年底,国家能源集团在川建设的双江口、金川、枕头坝二级、沙坪一级、绰斯甲五座水电站将陆续投产,届时将为四川新增水电装机超200万千瓦,助力该省水电装机突破1亿千瓦大关。

  双江口水电站为已建在建世界第一高坝,最大坝高315米,集高海拔、高坝、高地应力、高流速、高边坡、高寒于一体,堪称“大国重器”;金川水电站建成亚洲最长仿生态鱼道(5.02公里),并创下国内在建常规水电最深覆盖层面板堆石坝纪录;枕头坝二级、沙坪一级水电站作为“一河双星”,是“十四五”期间唯一实现核准、开工、投产全流程推进的大型水电项目;绰斯甲水电站拥有国内在建最长发电引水隧洞(21.185公里),并建成国内首条高海拔、大导线截面的220千伏输电线路。五座水电站广泛运用前沿技术,推动行业进步,彰显我国水电建设的领先实力。

  国家能源集团秉持“开发一个项目、拉动一片经济、造福一方百姓”理念,梯级开发大渡河水电,有效缓解四川电网“丰缺电力、枯缺电量”矛盾,还发挥防洪、灌溉、排沙和生态保护等综合效益,有力服务西部大开发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徐伟中透露,以“五站连投”为新起点,国能大渡河公司将全力打造“水火风光储氢”等多能互补能源供应体系,全力推进大渡河水风光一体化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实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高质量协同发展,积极助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深度服务西部大开发与成渝经济圈发展,为国家“双碳”目标落地贡献力量。

  黄清表示,面向“十五五”,国家能源集团将聚焦改革发展重大问题,高质量编制集团公司“十五五”发展规划,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树牢高质量发展导向,细化完善各产业生产能力、清洁能源装机、碳排放总量、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等重点指标。将立足国家战略、未来所向、集团所能,锚定“创新引领、以煤为基、多能互补、产业协同、绿色低碳、数字智能”的发展方向,深度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和各省区市发展规划,在集团公司资源集中、发展动能强劲、“第二增长曲线”潜力大的重点区域加大布局,在优质资源获取、新能源大基地开发、氢基产业、新型储能、电算协同等领域加强谋划,切实以有效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将把优化投资作为战略落地的抓手,聚焦经营效益、增长潜力、发展价值等维度,完善价值创造指标体系,科学谋划、论证评估,确保投资收益率符合要求,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