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手机进化:从应用加成到深度用户记忆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骆轶琪 深圳报道

  AI大模型进入手机的第二年,智能助手被赋予了更多“个性化”的能力。

  在双十一旗舰机销售大战开启前,多家手机厂商的开发者大会成为重要“前菜”,透露出在AI大模型快速演进过程中,手机厂商对开拓AI底层能力和应用的进一步思考。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观察发现,在既往强调模型端云协同、云侧大模型跑分等综合能力之外,强化手机端侧模型能力成为今年重点,尤其在DeepSeek推动模型推理成本大幅减少之后,手机厂商受益,进而推动手机中的AI功能进一步落地。

  而身处“智能体元年”,手机厂商一方面在积极通过内外协同的方式,将手机中提供的接入方式和服务变得更适用于“智能体”落地;另一方面,厂商们也在呼吁,虽然大模型时代可能面临新的“入口”和模式改变,但在当前阶段,开放的生态建设同样重要。

  从端云协同到强化端侧

  在今年,AI市场出现了诸多变化,例如大模型推理成本在DeepSeek带动下大幅降低而能力本身在被拉齐,AI智能体应用范围逐渐扩大,AI原生硬件出现并在细分市场获得阶段性成功。

  在此背景下,手机中如何集成大模型能力,如何定位和平衡AI的调用和赋能,成为一个需要取舍的命题。

  手机端侧的智能化是今年关键落点之一。

  vivo方面强调,在行业内率先将3B(30亿规模)端侧多模态推理模型集成到手机中,在调用AI写作、会议纪要整理等能力时,不再需要调用云端资源来与端侧协同完成任务,也即无需联网。

  OPPO发布的AI战略涵盖On-Device Compute端侧智能计算、PersonaX记忆共生引擎、Agent Matrix智能体生态框架三大技术底座,也即覆盖计算、感知、生态三个维度。

  其中,On-Device Compute基于高密度端侧模型和高性能推理框架,让多模态大模型在移动终端上,推理性能峰值能达300tokens/s;PersonaX能对用户全时、全域、全维度行为的深度感知和理解;Agent Matrix则是打通不同终端设备之间的智能体能力。

  回溯上一年开发者大会上,vivo强调的是构建不同规模的大模型矩阵,而今年强调端侧能力背后,显露出其对未来发展路线的新思考。

  vivo副总裁、OS产品副总裁周围指出,构建大模型矩阵,往后走会发现,万卡集群不够用了,需要搭建两万卡以上集群,这背后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电力资源,都需要极大的资金支撑。

  DeepSeek的横空出现,得以让千亿规模大模型的能力实现拉齐,对vivo来说,借助模型蒸馏等方式,也加速推进了70亿和30亿规模模型能力的快速提升。

  在推进端侧模型小型化过程中,周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2024年,考虑到70亿规模模型还无法实现较为复杂的AI推理能力,vivo当时选择先推进130亿规模模型。

  但今年在DeepSeek的推动下,30亿规模模型能实现的能力其实已经超过了原本公司内部对130亿模型能力的定义。“到今天,AI文本摘要和生成等方面,3B模型已经能实现云端97%-98%的能,用户几乎已经很难察觉到明显差别。”周围表示。

  在落地端侧能力过程中,OPPO方面则认为,记忆是AIOS的灵魂,“个性化”必须建立在深度用户记忆的基础上。因此推出小布记忆,通过自动采集、动态关联用户的碎片化信息,实现信息整合与智能化利用。目前推出的功能包括AI一键闪记、记忆搜索、个性化问答等。

  据介绍,OPPO发力的AIOS,其核心要义是将AI修图、语音翻译这类单点AI功能,实现彼此间能更好协同,这需要将系统能力贯穿每次交互和应用场景中。OPPO的AI主要发力生活、影像、生产力三大赛道。

  走入智能体深水区

  随着端侧能力成熟,智能体在手机中的能力融合也在加速。

  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张伟楠认为,目前来看,真正像一个通用智能体的设备,当属手机,因为其背后承载了用户每天的“上下文”;另一个行业判断是智能眼镜,目前来看其还面临一系列硬件层面的挑战。

  “智能体时代到来,未来的生态可能不再是将AIOS中的软件运行在APP中,而是在智能体互联网上。”他分析,因此其生态接口和OS架构,将于目前的架构出现本质区别。

  这意味着,推进智能体落地,背后涉及手机厂商内部技术串联和外部生态配合两个方面。

  周围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大模型演进到智能体阶段,其核心在于已经可以洞察人类意图,甚至帮助人类做决策建议,也能把背后需要的服务串联起来。

  “智能体在AI行业已经很通俗化、广泛应用了,为什么手机公司还要做呢?因为手机公司真正懂得用户的个人习惯,手机厂商在这一点上产生了价值。”他续称,vivo也在为行业做平台化和技术支撑框架的建设。

  当然现阶段,跨应用数据互通与权限问题成为当前最大的障碍。

  有手机厂商业务人员对记者分析,目前阶段来说,在手机内部用智能体完成任务没有明显挑战,但一旦涉及跨应用,就存在与外部厂商针对安全授权标准等方面进行密切探讨。“当然有互联网厂商愿意积极与我们探讨如何推进,当然也有公司担心很难确认其中的界限。我们愿意先做好基础工作,剩下的就交给时间。”

  目前已经有互联网厂商在与手机密切联动。例如,OPPO与支付宝联手打造了多智能体互联协同方案Agent Hub Access(AHA),借此,OPPO的系统级AI和支付宝Agents可以高效协同,涵盖出行、便民等多个场景。

  虽然AI功能对手机还未成为关键换机推动力,但这无疑是当前消费者购买手机时不可避免关注的方向。

  真我realme副总裁徐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相比之下,在中国市场来看,手机中的AI功能更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存在,还无法对购机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在海外市场,一些新鲜的AI功能对消费者依然能形成很大吸引力,“例如在手机中研发或者集成一些用户会有一定使用频率或者带来新鲜感的功能,海外对它的讨论热度就会比较高。”

  咨询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仅有20%的智能手机支持GenAI,而到2029年这一比例将跃升至57%。GenAI功能逐渐成为高端旗舰手机的标配。中国品牌是推动GenAI智能手机普及的重要力量。

  过去一年,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几乎同时把火力从云侧转向端侧,并试图让AI智能体像水电一样流进每一次交互、每一次跨设备跳转。当然其落地是一个精密的系统型工程:既要在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里塞下“大脑”,又要说服整个互联网生态把“手脚”伸出来。已经有手机厂商试图找到初步答案。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