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倾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 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
“‘十四五’时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大幅提升。”9月22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介绍“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时表示。
潘功胜表示,5年来,我们扎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有力支持国家重大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健全科技金融政策框架,持续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强度和水平,满足科技型企业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
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十四五”以来,银行业金融机构立足主责主业,不断丰富金融产品、延伸服务触角,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金融监管总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科研技术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基础设施贷款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以金融活水滋润科创沃土
服务器指示灯在算力中心里连成流动的“星河”,3D打印喷头在生产线上逐层堆叠出精密的航空零部件,派宝机器人在商业园区的走廊里灵活穿梭配送物资……在全国各地的产业实验室与工厂里,科技创新活力迸发。
在这背后,不仅有科研人员的智慧,还有来自金融领域的澎湃动能——从国家顶层设计,到金融机构在市场一线的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已成为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关键力量。
“十四五”以来,金融管理部门聚焦信贷结构优化,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在政策的鼓励下,银行业金融机构持续加强科技信贷支持。最新数据显示,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
随着支持政策的不断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在同步完善针对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努力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在安徽合肥,一家刚获“算力券”支持的AI芯片初创企业,对于当下的科技金融服务颇有感慨。该公司负责人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经常因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批贷款,他们也曾担心过自己企业的发展。
中国银行合肥分行在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结合公司已签约的算力服务合同,为其核定了信用贷款,金额覆盖合约总价的80%,帮助公司顺利调用高性能算力资源、加速模型训练。
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科创公司,多为轻资产运营,缺乏传统金融机构认可的抵押物,再加上研发周期长、风险高,不确定性较大,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信贷支持时较为谨慎。
为破解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难”困境,中国银行推出“中银科创算力贷”,通过“政府算力券+银行算力贷”联动模式,打通资源壁垒。截至2025年7月,中国银行科技贷款余额约4.6万亿元,授信户数近16万户。
助力端稳“中国饭碗”
发展普惠金融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
“十四五”时期,我国不断补强支持普惠小微领域短板,切实强化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新冠疫情期间,共有17万亿元贷款得到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支持,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自2024年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至今,发放贷款22万亿元。5年间,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贷款9.4万亿元,切实缓解了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5年来,我国共向脱贫地区发放贷款31.5万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4000亿元,支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900万户次。普惠型涉农贷款年均增长14.6%。
金秋十月,丰收当时。一辆辆重型货车在湖南益阳市赫山区兰溪镇粮食产业园中穿梭往来。车上装载的是刚从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农户手中收购的粮食。工厂里,轰隆隆的碾米机一刻不停地生产着。这样的粮企忙收储、农民抢丰收的金色图景,正在祖国大地次第铺展。
作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领军银行,5年间,农业银行把保障粮食安全当作金融服务头等大事,全方位支持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十月的辽河入海口秋阳正暖,种粮大户冯素云正站在辽宁盘锦大洼区田埂上,满心欢喜地看着眼前的黑土地。在这片“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稻蟹共生田里,金黄的稻穗压弯茎秆,水下蟹苗正在茁壮生长。近年来,她的家庭农场规模从100亩稳步发展至500余亩,背后始终有农业银行的支持。
“有了农行提供的资金和服务,让我在规模化经营的道路上越走越稳。”冯素云表示,近年来,农业银行辽宁盘锦大洼支行通过“粮农e贷”等特色产品提供了持续的金融助力。
《金融时报》记者从农业银行了解到,“十四五”以来,该行致力于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围绕粮食“产运储加销”,向农户、粮食经纪人、粮食加工户等经营主体提供全链条、全流程信贷支持。截至2025年6月末,农业银行“粮农e贷”余额达1401亿元,精准支持91万户粮油种植主体。
支持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四五”时期,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走在世界前列,银行业金融机构为我国绿色金融探索作出了积极贡献。
做好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领域金融服务,支持“节能降碳十大行动”“三北”工程、“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和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5年来,国家开发银行把助力绿色发展的金融答卷写在绿水青山间、写在祖国大地上,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美丽中国建设注入含“金”量。
在黄河之脊,国开行河南分行融资支持黄河古贤水利枢纽工程稳步推进,于近日实现导流洞首层全线贯通。在贺兰山下,国开行宁夏分行为乌玛高速惠农至石嘴山段建成通车提供优质金融服务,支持全线实现工业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累计再利用工业固废约380万吨。在岷江之畔,国开行四川分行融资支持宜宾全市推进分布式光伏项目,探索“光伏+”多元化应用场景,点亮千家万户。在南海之滨,国开行海南分行服务我国“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首个核电项目——华能海南昌江核电二期工程加速推进,预计建成后的年发电量将超过180亿千瓦时,每年预计可减少标煤消耗632.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168万吨。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