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App“瘦”下来 服务才能“强”起来

来源: 金融时报

  手机桌面“躺着”好几家银行的App,查询信用卡账单的时候却不知道要打开哪个;想买理财产品又在直销银行App和手机银行App间反复切换,关键功能藏在层层菜单里像“捉迷藏”——这是不少用户使用银行App时的真实窘境。

  近期,多家银行密集推进银行App“瘦身”,陆续关停独立运营的信用卡App、直销银行App等,这一行业动向迅速引发市场热议。面对银行App的“瘦身”行动,有人担心功能整合会压缩服务空间,也有人为少装几个App拍手叫好。

  实际上,这场银行App的“瘦身潮”绝非简单的功能裁撤,而是银行直面用户痛点、重构服务生态的战略抉择,更是金融数字化转型从规模扩张迈向质量提升的必然跨越。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理财、支付、信用卡、直销银行等各类银行App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覆盖了不同的业务场景,但这种粗放式扩张也逐渐暴露出用户体验不佳、银行服务能力不足等诸多问题。

  从“一拥而上”到“逐渐退潮”,银行App的关停整合是银行业数字运营理念从“以技术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无论是银行旗下的信用卡App还是直销银行App,这些“指尖上的金融服务”设立的初衷是方便使用者,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存在重复建设严重、客户使用不便等诸多问题。例如,银行App和旗下的信用卡App在一些查询、缴费等功能上存在重复,用户办理跨业务还需要频繁切换,登录密码、资产信息难以同步,关停部分App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提高服务效率。

  对银行而言,这场“瘦身”行动也是降本增效与核心能力提升的双重突破。近年来,银行App普遍面临着“流量尴尬”。艾瑞咨询发布的《2025年上半年中国手机银行App流量监测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我国手机银行App用户黏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0分钟,单机单日使用次数从4.54次降至2.86次。

  关停部分不常用的银行App可以大幅削减重复的技术研发和运营成本,将资源集中投入到银行App核心功能的迭代升级中,如强化生物识别、智能客服、风控模型等关键技术,提升服务的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同时,功能整合推动银行构建统一的用户数据中台,打破业务条线间的“数据孤岛”,通过对用户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分析,实现从产品导向到用户导向的转型。

  从行业发展视角看,银行App“瘦身”的过程,是银行业告别数字化焦虑后的理性回归,也是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生动体现。过去,金融机构的数字化多停留在线上化层面,追求功能覆盖的广度。如今,随着金融科技的深度应用,数字化转型更强调精细化,聚焦服务质量与用户体验的提升。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进一步渗透,银行App或将实现更精准的功能定制与更智能的服务推送,成为银行差异化竞争的关键阵地。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App“瘦身”并非简单的功能删减,更需把握“减”与“增”的动态平衡——减掉的是用户用不上的冗余功能、跨App切换的烦琐流程,增加的是核心服务的深度、个性化体验的温度以及特色场景的广度。

  例如,针对老年用户群体,银行App应保留并优化大字界面、语音导航等适老功能;针对小微企业主,可以整合信贷申请、资金结算、税务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对年轻用户,则可以强化金融与出行、消费、饮食等各类生活场景融合,通过金融与生活的深度绑定提升用户黏性。此外,在功能迁移过程中,银行需做好用户告知、操作引导等工作,通过短信提醒、App弹窗教程、客服专线等方式,降低用户使用成本,避免因服务衔接不畅引发用户不满。

  数字化并非功能的简单堆砌,而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金融服务的精准匹配与效率升级。当越来越多的银行App加入“瘦身”行列,相信行业将逐步摆脱同质化竞争的困局,转向以用户需求为锚点的差异化服务赛道,让数字化转型真正惠及千万用户,让银行业“轻装快跑”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