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迈进

来源: 金融时报

  总资产位居世界第一、全球1000强榜单前10位我国占据6席、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回顾“十四五”,我国银行业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优异答卷。

  “‘十四五’时期,银行业从过去依靠‘基建—房地产—金融’旧模式转向‘科技—产业—金融’新模式。银行业逐渐淡化规模情结,主动调整业务结构,总资产规模实现稳步增长。”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银行业推动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来看,无论是资产规模的稳步增长、信贷结构的不断优化,还是改革化险的精准有效、治理结构的日益完善,5年来,银行业在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中深耕拓业,已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多层次体系日益完善

  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这意味着,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位居世界第一;贷款规模合理增长,在总资产中占比稳步提升。

  “全球1000强银行中,143家中资银行上榜,前10位中我国占6席。”在今年9月22日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如是介绍。

  “十四五”时期,我国银行业不断推进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在实现规模扩张的同时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GDP总量约占全球的17%,巨大的经济体量需要大规模的金融支持,需要有相应规模的金融机构与之相匹配,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金融服务需求。银行业资产规模呈现随着经济总量增加而增加的态势。”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可以看到,为了给实体经济提供更为精准的金融服务,我国银行业逐步搭建起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组织体系,特色化经营格局基本形成,使各类银行机构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有效互补。

  总体来看,国有大型银行定位于综合化、国际化经营,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聚焦重大战略、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围绕广大居民和企业需求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基于在特定领域的优势,如零售金融、财富管理、投资银行等“赛道”突出特色化经营。城商行、农商行等区域性银行坚守“服务本地、服务小微、服务三农”的定位,金融服务深度下沉,做深做透区域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近5年来,我国银行业由追求资产和负债规模增长,转向更加注重资本回报、资产质量和经营效率。放弃规模情结,转而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为银行业稳定发展并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化险取得显著成就

  “十四五”时期,银行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牢牢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在资产质量方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49%。在风险抵补能力方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为211.97%;商业银行(不含外国银行分行)资本充足率为15.5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93%。

  李云泽在上述发布会上表示,我国金融运行总体稳健。不良贷款、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长超40%。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近5年来,金融监管部门采取坚决措施、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扎实的改革化险答卷。在改革化险实践中,“一省一策”“一行一策”成为重要工作方法。这一做法体现了因地制宜的治理智慧,既避免了“一刀切”,又确保了改革的精准有效。

  回首“十四五”开局时,我国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较多,资产质量承压。经过多年努力,银行业改革化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高风险中小银行机构数量已较峰值大幅下降,部分省份实现了高风险中小机构“动态清零”。

  “以农信社改革为例,各地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出统一法人、联合银行等多种模式。有的地区组建省级农商联合银行,统一管理辖内农信机构;有的地区采取市级统一法人形式,实现区域内资源整合。这种因地制宜的改革模式,既考虑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也尊重了历史形成的治理结构特点。”曾刚表示。

  “十四五”时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得到有效化解,经营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改善。这不仅为金融体系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智化”发展持续迭代深入

  “十四五”时期,我国数字金融持续迭代升级,成为推动银行机构效率提升和创新发展的“利器”。多家上市银行2025年半年报显示,银行持续加码技术投入,推动业务从数字化向数智化转型。尤其是金融大模型落地呈现加速态势,实现了应用场景的快速拓展。这意味着,银行在实现自身稳健发展的同时,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在稳步提升。

  以六大行为例,2024年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共计1254.59亿元,较2023年增长2.15%。同时,与科技投入总量提升相对应的还有科技人员总数的增多,六大行2024年科技人员总数首次突破10万人。

  科技的赋能正在重塑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模式和效率,最为明显的就是对于一些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破解。

  例如,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我国普惠金融迎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精准发力,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一方面,普惠信贷投放增量扩面。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6倍,年均增幅约20%;另一方面,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融资成本持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较“十三五”末下降2个百分点,切实减轻了小微企业经营负担。

  当前,上市银行已普遍将数字金融,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视为提升运营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及开拓新增长极的重要抓手。金融大模型的应用已经在银行业务的各个层面全面开花。“未来,商业银行有望将AI技术全面融入营销、授信、风控、合规、决策、运营等全链条,形成数智化经营、集约化作业、综合化服务、智能化风控的商业银行新模式。”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表示。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