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水泥市场盈利承压,多元发展成转型关键
2025年,中国水泥行业在需求收缩与价格下行中承压前行,同时以“反内卷”政策为抓手推进产能治理,加速绿色低碳转型与全球化布局,推动行业从量价竞争迈向质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价格高位下行,盈利承压
今年以来,水泥价格整体呈现高位下行的走势。虽然存在季节性波动,例如2025年3月出现过一次阶段性反弹,但表现疲软且短暂。在房地产需求持续收缩的主导下,水泥价格随后进入持续下跌通道。以P.O42.5散装水泥全国均价为例,其价格从年初最高的353.59元/吨,跌至8月中旬的全年最低点267.11元/吨,振幅约33%。
行业盈利状况与水泥价格走势呈现高度正相关。由于去年底的价格为今年初提供了较高起点,2025年上半年水泥均价较去年同期上涨约5%,这使得行业盈利在上半年呈现出同比回升的表象。然而,从趋势上看,上半年价格下行斜率明显超过去年同期,并在6月初已转为同比下跌。尽管8-9月行业尝试推涨价格,但因市场需求“旺季不旺”,供需关系未得到季节性扭转,涨价过程反复且不顺畅,与2024年同期的顺畅上涨形成鲜明对比,同比价差存在扩大趋势。综合研判,2025年全年水泥行业的盈利水平大概率仍将低于2024年,上半年的盈利好转态势可能难以持续。
政策驱动下的供给侧收缩
在“反内卷”政策指引下,水泥行业正着力推进去产能工作,目标是构建新的供需平衡,使行业竞争回归有序,价格和利润回归合理水平。2025年7月1日,中国水泥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水泥行业“反内卷”“稳增长”高质量发展工作的意见》,其核心是推动熟料生产线备案产能与实际产能统一,并要求超出备案的产能必须依据《水泥玻璃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2024年本)》补齐置换指标。此项工作自2024年底已初现端倪,2025年步伐明显加快。由于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新建产能大幅放缓,拟建项目大量撤销或搁置,这使得产能置换本身的去产能效果减弱。因此,对现有产能要求补指标,在去产能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补充作用。
从数据看,2025年1-9月,停产的水泥熟料总产能约为118,000吨/日,较2024年同期的99,600吨/日有所增加,淘汰幅度略有扩大。在新增产能方面,近两年同期新投产的熟料产能均维持在25,000吨/日左右。综合来看,水泥熟料产能处于净淘汰状态,且2025年淘汰总量有一定增加。需要指出的是,为补齐指标而淘汰的产线多为低利用率产线,其本身产能利用率普遍较低,因此实际对供应端的收缩效果可能低于产能数字的对比。
企业多元化转型与全球化布局
为寻求突破,水泥行业在开发创新材料与拓展下游应用方面呈现出两种趋势。其一,是产业内的多元化,如横向拓展砂石骨料、纵向延伸至混凝土产业,利用协同效应获取竞争优势。这一模式已持续多年,但难以跳出建材行业整体下行的趋势。其二,是更具创新性的跨行业布局。头部企业正通过股权投资与产业链延伸,分散风险并培育新增长点。例如,上峰水泥(000672)投资入股鑫华半导体(电子级多晶硅龙头),中国建材通过大规模基金投向光伏玻璃、碳纤维等领域。海螺水泥(600585)则围绕“双碳”目标,以海螺新能源为核心平台,加速在光伏电站、光伏玻璃、储能技术等领域的投资。
出海布局已成为国内水泥企业应对需求下滑的重要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中国大陆中资水泥企业的海外熟料总产能已接近9300万吨,覆盖20多个国家,较2023年的6465万吨同比增长约35%。增长主要来源于在东南亚、非洲及中亚等地的产能扩张。头部企业表现突出:华新水泥(600801)通过收购在尼日利亚、巴西等项目,使海外产能突破2500万吨/年,并完成对西非LafargeAfricaPlc的控股;海螺水泥则在乌兹别克斯坦等地新增产能230万吨。2024年全年,中资企业新增投产熟料产能约2400万吨,运营模式也从单纯的项目输出转向本地化经营,注重通过燃料优化和智能化提升效率。随着华新水泥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7%、海螺海外毛利率提升至32.33%,全球化布局已成为支撑头部企业利润增长的核心战略。
绿色转型构成企业新竞争力
在节能降碳方面,水泥行业近年来通过技术创新、结构调整与政策驱动三方面协同推进。技术层面,行业加速应用碳捕集与利用、智能化管控系统及替代燃料技术,通过提升燃料替代率、优化余热发电及建设数字化矿山,有效降低单位产品能耗与碳排放强度。结构层面,落后产能加速淘汰,绿色工厂和智能工厂占比提升,产能集中度提高至68%以上,平均单线规模突破3300吨/日,推动行业向集约化、低碳化转型。政策层面,碳市场扩容与绿色金融工具形成双重激励,既倒逼企业进行节能降碳技改,也为低碳技术应用提供了资金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绿色生产企业凭借成本控制、政策红利与技术壁垒构建了显著竞争优势。成本端,替代燃料与原料的应用降低了燃煤依赖,余热发电与智能优化系统降低了综合能耗成本;政策端,绿色工厂在重点工程招标中享有优先权,富余的碳配额可转化为额外收益;技术端,龙头企业掌握的碳捕集、氢能替代等核心技术形成了差异化竞争力。未来,随着碳交易机制的深化和绿色供应链要求的提升,绿色生产企业的优势将进一步巩固,推动整个行业向“零碳智造”迈进。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