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20%!消费金融“降息令”来袭

来源: 国际金融报 作者:于凡

  消费金融贷款利率再压降!

  记者近日从多个信源获悉,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近期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息费上限不超过年化利率24%,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0%。《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助贷新规”)自10月1日起正式实施,业内普遍认为贷款利率上限为24%。

  有头部消金机构高管告诉记者,此次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进行窗口指导明确两个信号:一是落实贷款新规规定,消费金融机构综合息费不能超过24%;二是贷款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消费金融公司应当推动信贷产品利率逐步降低。这对消费金融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比较考验没有自营风控能力的中尾部消金机构和关联的助贷机构。

  消费金融贷款利率再压降

  监管指导消费金融机构压降利率。多家消费金融公司近期接到监管部门窗口指导,要求息费上限不超过年化24%,新增贷款综合融资成本不得超过20%。这是助贷新规实施后,监管明确要求消金机构压降利率。

  有部分消金公司收到地方监管部门的明确查改要求:2025年12月20日起,新增贷款产品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20%;2026年3月末,所有存量业务平均利率不超过20%。此外,有地方监管要求消费金融担保兜底类规模不超过25%,而此前发布的《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要求“担保增信贷款余额不得超过全部贷款余额的50%”。

  自10月1日助贷新规实施以来,业内普遍认为贷款利率上限为24%。华泰证券此前发布的研报指出,助贷新规强调贷款定价应与业务风险相匹配,提出银行应差异化定价,不得笼统地按照综合融资成本区间上限进行定价。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应符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审判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等规定。《意见》支持借款人以合理理由申请对总计超过年利率24%的部分予以调减。

  上述头部消金机构高管表示,结合此前监管对消费金融公司会员权益的调研,此次监管窗口指导,更明确的信号是落实助贷新规综合息费不能超过24%的规定,并进一步给市场明确贷款利率下行是趋势。综合研判下来,行业全面落实平均利率不得超过20%、担保兜底类规模不超过25%等要求尚需时日。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宏观利率逐步下行叠加促消费利好举措频出的背景下,降低金融消费者融资利率负担成为大势所趋。从利率水平看,包括头部在内的持牌消金公司主流定价区间为4%-24%,而能够观测到的几家消金公司净息差水平多处于5%-10%区间,且近年来消金行业整体呈现出净息差连年收窄的趋势。这项政策如果实施,行业机构将普遍面临净息差承压。

  中小消金和助贷机构承压

  “此项政策对缺乏公开融资手段的腰尾部机构而言将存在不小的业务挑战,而此类机构又是互联网助贷合作‘大户’,助贷机构或将面临业务缩量、营收下行等连锁反应。”苏筱芮认为,腰尾部机构应当对此提前规划,压降高定价资产尤其是互联网助贷类的高定价资产,同时争取ABS(资产证券化)、金融债等发行的入场券,需一手开启产品利率调整,一手拓宽融资渠道,想方设法保住净息差。

  前述头部消金机构高管指出,助贷新规后,大家对监管趋势有心理预期,此次监管指导本质上还是对消金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比较考验没有自营风控能力的尾部消金机构。资金成本可能也会提升,很考验机构的资产质量。短期会有一些影响,但对有自营能力、低资金成本优势和场景优势的机构来说影响不算大。从长期来看,机会大于挑战,市场出清会为合规持牌机构腾出更多空间。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记者表示,贷款利率下行是大势所趋,消费金融公司应在成本与收益的微利平衡基础上,推动信贷产品利率逐步降低,适当下调产品和服务手续费,明示年化利率。要充分认识到,消费金融不是越下沉越好,“普惠”要有边界。要充分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对消费者需求进行针对性分析,提高消费者需求匹配的精准度,提升信贷审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从源头上减少“多头借贷”和过度授信等问题。同时,帮助消费者远离高利借贷、过度负债,珍惜个人信用。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告诉记者,此次监管指导旨在进一步降低用户端的压力,使借款人受益。而消金行业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行业分化加剧、继续出清,利好风控能力强、资金成本低的头部机构,以及流量大的头部助贷机构。对行业来说,还将推动综合融资成本下降和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真正开始探索进行风险定价。另一方面,未来行业多头共债风险恐持续暴露,在行业风险整体累积的情况下如何降低风险,也是机构们整体要面临的问题。未来消金行业的竞争核心将不再是比拼规模和利率,而是风险定价能力、精细化运营和客户体验。

  面对利率压降趋势,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武泽伟对记者分析指出,消费金融公司需从三方面构建核心竞争力:一是着力降低资金成本,并优化运营效率;二是强化自主风控能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风险定价精度;三是深耕垂直消费场景,开展差异化竞争。对于助贷机构,发展关键在于强化自身的数据分析和联合风控能力,从简单的导流转向与资金方深度绑定、风险共担的分润模式。未来,助贷市场的竞争将不再是流量之争,而是风险管理、科技实力和客户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