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生态、竞争格局与发展路径前瞻

来源: 中咨研究 作者:于明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生态、

  竞争格局与发展路径前瞻

  于明

  摘要:近两年,我国低空经济领域迎来商业化进程加速期,行业产品迭代升级显著,市场潜力与需求规模持续释放。在产业链逐步形成并经历激烈竞争与高速迭代的进程中,行业发展机遇与风险同步显现。为实现低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效协同,亟需通过系统性战略规划与政府精准引导,构建科学发展的制度框架。本文从低空经济各类载体出发,根据行业现状、前景预期、行业竞争以及行业风险等方面分析当前状况,针对性提出全方位、多维度、宽领域的结构性调整,立足科技创新引领、应用场景驱动和科学运营管理三大驱动力,使我国在低空经济领域将率先走出一条独特的 “中国道路”,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释放相关产业发展动能,使其成为智慧城市体系中的标杆性产业名片。

  关键字:低空经济;结构性调整;科技创新;社会需求

  一、低空经济的战略意义与市场规模

  (一)概念界定与战略价值

  低空空域通常指距地面垂直距离1000米以下的空域范围,其高度上限在特定区域可根据地形特征和空域使用需求延伸至3000米。该空域按照运行管理要求主要分为三种:管制空域、监视空域和报告空域。低空经济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形态,紧密围绕低空空域资源,以通用航空产业为重要组成部分,涵盖有人与无人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它不仅推动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和科研教育等领域的融合发展,也通过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产业协同进步。

  图1 低空空域范围

  低空经济具有多重战略价值:一是通过提升空间维度、解锁空域资源,成为智慧城市与智慧民航的有机融合点;二是依托无人机、eVTOL、智能网联等技术集群,推动交通、物流、农业等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与能效跃升;三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将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成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主战场。

  (二)市场规模与增长态势

  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增至5059.5亿元,同比增长33.8%,标志着该领域已进入高速增长期。据中国民航局权威预测,产业规模将以年均25%以上的复合增长率持续扩张,预计到2025年有望攀升至1.5万亿元,2035年有望实现3.5万亿元的跨越式发展。在全球低空经济总量约为10万亿元的产业格局中,中国作为新兴市场正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动能,为全球低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电动汽车、电动能源、新能源电池技术高速发展,推动低空经济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带来了航空领域在技术、市场和环保等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机遇。低空飞行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充分利用了低空资源,最大限度提升了低空价值,带来了低空经济产业的高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通用航空装备、精准定位、航空电推进、数据链安全、智能集群等技术的融合与突破,对通用航空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其产业链格局。同时,通用航空作为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在低空经济生态产业链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垂直起降航空器、私人飞机和多样化无人机等产品变成发展热点,并且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成为了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的焦点,接下来将作为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核心。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迭代加速推进及市场需求深度拓展的三重驱动下,低空经济正加速构建跨领域融合的产业生态。凭借其多场景应用的渗透特性,该领域已显现出战略新兴产业的集聚效应,有望成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增长极。

  图2 低空经济应用场景

  二、全球低空经济竞争格局分析

  (一)国际市场竞争态势

  当前低空经济产品中,无人机占据主要市场,全球形成中美两强竞争格局。美国、东亚(中、日、韩)、西欧(德、英、法、意)是主要制造市场,产业集中度较高。

  美国拥有传统通航领域完整产业链及先进技术优势,是全球无人机主要市场和投资活跃地区,培育出诺斯罗普·格鲁曼等军民两用无人机顶尖企业。欧洲多国凭借传统制造业优势,推动航空发动机、飞行汽车和无人机共性发展。俄罗斯受俄乌冲突影响,军用无人机行业迅猛发展,如米高扬、苏霍伊和卡莫夫等企业强势凸起,但也因受制裁导致军贸业务受到影响。中国、日本、韩国无人机产业高速发展,其中我国已形成涵盖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整机集成、应用服务与运营支撑的全产业链体系,在消费级和工业级无人机领域具备显著的国际竞争力,产品以性价比高、适用场景广、供应链韧性强为主要特征。

  (二)细分市场增长前景

  全球无人机产业正呈现加速扩张态势,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其中,工业无人机作为核心增长极,其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据权威机构预测,2025年全球工业无人机市场规模将突破390亿美元,2030年有望达到558亿美元。与此同时,随着地缘政治格局演变,无人机在现代军事体系中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军用无人机已发展为各国国防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智能作战平台,其技术迭代与装备升级正深刻重塑现代战争形态。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到2025年,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将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其规模有望从2022年的165亿美元攀升至2025年的343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27.6%。这一增速显著高于同期全球国防装备市场的平均增长水平。

  在技术演进与市场驱动下,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已成为当前航空领域创新与商业化布局的关键方向。行业分析表明,到2027年左右,具备无人驾驶、电力驱动与智能控制特征的下一代航空装备,有望在城市空中交通、精准物流、应急救援等场景中实现规模化商用。进一步展望2030年,以高性能、智能化、低碳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新发展模式将逐步确立,进而为“短途运输+eVTOL”客运体系及“干-支-末”三级无人机货运网络提供稳定、高效的运行支撑。

  三、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生态现状

  (一)产业主体与区域布局

  我国低空经济以无人机产业为核心领域,主体包含国有大型企业集团、民营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等多元类型。在通用航空领域,仍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据主导地位,众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为辅;而在核心的无人机产业中,大疆创新、联合飞机集团、航天彩虹002389)等一批民营企业优势显著,在巡检、测绘与地理信息、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4年,全国共有52,691家企业涉足低空经济领域,其中包含35家上市公司,行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高速增长但成熟度较低。

  区域布局方面,广东、北京、四川等地率先出台多项政策推进产业发展,建立较为完善的航空产业链和基础设施,聚集大批低空经济领先企业。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eVTol企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全国已有超3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发布相关行动计划,形成全面布局的发展态势。

  (二)政策环境与发展规划

  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的战略发展,已形成系统性政策支持体系。自2021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以来,顶层设计持续深化: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2024年实现政策突破,不仅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更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在产业推进方面,《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明确技术路线图,提出2025年实现eVTOL试点运行、2035年达成新型通航设备实现商业化应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

  在地方层面,全国截止目前累计有20余个省(区、市)、100余个城市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发布相关政策,多个省份提出新建或改善通用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计划。深圳作为全国发展低空经济的先行地区,自2022年开始相继出台《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等政策;江苏出台《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上海在《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提出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成都创新空域管理推行“报备制”,推进建设3个协同管理空域。

  (三)产业集群与产业链建设

  地方大力推动低空产业集群发展,建立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临空经济区,促进产业链完善和产业升级。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15座城市与多家央企联合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

  广东省正积极推动深圳、广州、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致力于将大湾区打造成为低空经济产业集聚高地;苏州正积极推进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与飞行数字底座建设,并已上线综合监管服务平台,范围覆盖全市;成都着力构建工业无人机全产业链,同步培育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产业生态;合肥通过在骆岗公园打造特色应用场景,成功开通全球首条eVTOL商业化空中游览航线。以场景构建吸引链主企业;以构建一体化创新集群为目标,陕西省通过有效提升省内多个航空与低空特色产业园区的承载能力,旨在打造一个融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试验验证及服务保障的产业生态体系。

  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结构完整,覆盖上中下游各个环节:上游主要为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生产,如电池、发动机、传感器等,关键企业包括德赛电池000049)、欣旺达300207)、零度智控等,航空材料主要企业有航材股份、航玻新材等,核心设备和系统包括航新科技300424)、安达维尔300719)等;中游为低空产品制造及系统服务,包括无人机、eVTOL飞行器、地面控制系统等,无人机制造商有大疆、纵横股份、亿航智能等,航空器制造企业包括北大荒600598)、中信海直000099)等,航空部件制造企业主要有航发动力600893)、中航机电002013)等;下游为各类应用场景,如农业、物流、环境监测、城市交通等,包括各大航空公司、物流公司、测绘公司、建筑承包商以及消防应急部门等政府部门。

  (四)技术基础与创新能力

  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低空领域已有259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84家专精特新企业,eVTOL方向的发明专利总量已达2300件,覆盖了从基础飞行技术到系统集成的多个关键技术方向。

  我国在北斗导航、5G通信、“空、天、地”多网融合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重点技术方面拥有优势产业链,能够有效支撑低空经济产业发展。“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络和多网融合技术的加持,不断提升低空飞行的智能化水平,增强通信、导航和监视功能的集成。

  产品及应用场景持续拓展,产品主要包括通用航空、无人机、锂电池、纤维及技术设备等,应用场景则主要围绕无人机配送、城市空中交通、农林植保、应急救援和文旅等领域。低空飞行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充分利用了低空资源,极大提升了低空价值,推动了通用航空装备、精准定位、航空电推进、数据链安全、智能集群等技术的融合与突破。

  四、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一)主要挑战与瓶颈

  尽管低空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面临多方面挑战:一是空域管理制度尚不完善,航线审定、飞行活动审批、运营监管等能力有待提升;二是关键技术存在短板,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高端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仍需突破;三是基础设施不足,起降场、充电设施、通信导航监视等地面保障设施建设滞后;四是安全问题突出,包括飞行安全、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防控体系尚未健全;五是经济效益待验证,商业化模式仍需探索,盈利能力有待市场检验。

  (二)发展机遇与驱动因素

  同时,低空经济发展也面临重大机遇:一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二是市场需求旺盛,物流配送、城市交通、旅游观光等领域存在巨大市场空间;三是技术积累逐步夯实,我国在无人机、电动汽车、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形成产业优势;四是应用场景丰富,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为低空经济应用提供了独特优势;五是资本关注度提高,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和产业资本进入低空经济领域。

  五、行业发展建议与前景展望

  (一)发展战略建议

  我国通用航空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步以来,历经数十年发展已实现跨越式转型。从最初服务于国防建设的军事航空体系,逐步拓展至涵盖农林作业、地理测绘、海洋监测、科研实验等多元化应用场景,构建起覆盖全国所有省区市的立体化通航服务网络。低空开放政策发布后,通用航空飞行小时数明显增加。在政策与市场双重推动下,针对低空经济产业链中的共性问题,产业规划者持续完善相关政策,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在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部分问题仍然存在。下面是低空经济发展的4条投资策略与建议。

  一是强化要素保障,夯实产业链基础。应当精耕上下游环节,对产业布局进行整体统筹,为企业营造制造与运营一体化的良性发展环境,依托实际运行需求驱动技术持续创新。同时,深化空域管理机制改革,建立类别清晰、管控精细、运行智能的空域使用模式,显著提升空域资源利用效能。

  二是拓展应用场景,拉动产业链延伸。需积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业,延伸相关配套环节,以服务需求牵引技术迭代与产品创新。鼓励中小企业聚焦专业细分领域,塑造差异化竞争能力。大力培育多样化应用场景,促进稳定、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形成。

  三是突破技术瓶颈,提升价值链地位。着力增强航空关键零部件研发与制造水平,布局区域性协同制造中心,以核心部件突破带动全产业链能力升级。集中突破关键环节技术瓶颈,特别是在飞行控制、航空动力、先进复合材料等领域实现自主可控。

  四是健全制度体系,优化产业生态。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协调作用,深化与空域管理部門及市场主体的协作,促进要素配置、技术能力与市场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匹配,以系统协同推动产业创新。同时,加快完善法规标准与安全监管体系,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前景与展望

  低空经济作为以低空飞行活动为核心的新兴经济形态,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权威机构预测,其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级,有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级增长极。这一潜力的释放,将依托科技创新、应用场景拓展和管理机制改革三大核心驱动力的协同发力。

  科技创新是引领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前沿技术正重塑低空经济生态。新能源航空器、eVTOL、飞行汽车等创新产品不断突破技术瓶颈,开辟万亿级市场空间。同时,北斗导航、5G通信和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已实现低空空域管理、飞行控制、智能调度等领域的技术跃迁,构建起“天空-地面”一体化的智慧化保障体系。

  应用场景的深化拓展正在释放多维价值。在城市治理领域,低空飞行器已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工业巡检、安防和应急救援等场景,显著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在商业应用层面,低空旅游、智慧物流、精准农业等新业态持续涌现,形成“空中+地面”的立体化产业生态。

  管理机制创新是释放发展动能的关键。推动空域管理制度与行业管理政策的全面深化改革,建立与低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系,综合提升航线审定、飞行活动审批、运营监管等方面能力,通过科学管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形成低空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为未来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我国低空经济预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低空经济正引领全球产业变革新方向。在各国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关键时期,中国通过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协同创新,有望率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范式。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低空经济将成为激活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不仅释放万亿级产业动能,更将打造全球低空经济发展的中国样板,向世界展示中国在智慧交通、智慧民航及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创新成果与实践智慧。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北信源
  • 兆易创新
  • 科森科技
  • 卓翼科技
  • 天融信
  • 吉视传媒
  • 御银股份
  • 中油资本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