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医保谈判引入新机制 为创新药打开更大市场空间
国家医保谈判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新机制,在完善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为创新药打开更大市场空间。
■夏金彪
为期五天的国家医保谈判于11月3日收官,预计谈判结果于12月上旬发布。今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在延续医保目录常规调整机制的基础上,首次引入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简称“商保创新药目录”)的新机制。
新机制通过设立独立目录,纳入超出基本医保“保基本”定位但具有高创新性和显著临床价值的药品,推荐商保、医疗互助等参考使用。这是医保政策设计向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延展的重要尝试,此举在完善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同时,为创新药打开更大市场空间。
据国家医保局此前公布的名单,今年共有121个药品通过了商保目录的形式审查。目前,商保创新药目录的保障范围主要聚焦那些疾病负担重、临床需求迫切的疾病领域,其中包括了5款单价超百万元的CAR-T细胞疗法。
据了解,今年的国家医保谈判,先进行基本医保目录内药品价格的谈判,再进行商保目录创新药价格的协商。这为高值创新药提供更为灵活的市场准入路径,不仅吸引近30家跨国药企积极参与,也汇集了恒瑞医药(600276)、百济神州、正大天晴、复星医药(600196)、和记黄埔等国内领先的制药企业。
此前,创新药进入基本医保目录,要经过国家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只有大幅度降价才能纳入基本医保目录。去年参与谈判的117种基本医保目录外药品中,89种谈判成功,平均降价达到63%。“灵魂砍价”的力度可见一斑。
创新药的研发和上市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根据行业报告,一款新药从靶点发现到上市销售,平均需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成功率不足10%。因此,其价格通常较高。由于基本医保的目的是“保基本”,其目录难以将价格昂贵的创新药纳入其中,导致创新药的市场准入受限,患者可及性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患者的治疗选择,也制约了制药企业研发投入的回报。
创新药是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对于提高医疗水平、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与生物医药技术迭代密切交织,基因编辑、AI制药等颠覆性技术持续涌现,创新药研发正超越单纯的科技范畴,演变成为大国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我国高度重视创新药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创新药纳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2024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夯实我国创新药发展根基。2025年7月,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了《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提出要增设商保创新药品目录。
值得指出的是,《若干措施》还明确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不计入基本医保自费率指标和集采中选可替代品种监测的范围。这有利于解除医疗机构使用高值创新药的后顾之忧,使医生处方权从“不敢开药”回归“合理开药”。
业内认为,引入“商保创新药目录”新机制有利于整合医保和商保的资金,形成保障患者用药的合力,为创新药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据市场机构预测,2025年中国创新药市场规模将突破5000亿元,到2030年更有希望攀升至万亿元级别。
当然,商保创新药目录的实施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范围相对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大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面,才能使更多的人受益于商保创新药目录。还有,需要建立、完善监管和评估机制,防止商保创新药价格虚高、过度销售等行为。
可以预见,随着“商保创新药目录”机制的逐步完善与推广,创新药的可及性将进一步提高,我国创新药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创新药通过商保支持,将提升其市场覆盖率和销量,而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又会激励企业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新药研发,形成良性循环,助推我国从“制药大国”迈向“制药强国”。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