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行探索支持新质生产力新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在于科技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润泽。近日,上市银行集中披露今年三季度业绩报告,为市场提供了观察银行业科技金融阶段性成果的绝佳窗口。特别是作为落实金融“五篇大文章”排头兵的国有六大行,其动向更加受到关注。
《金融时报》记者梳理三季报数据发现,六大行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以及科技型企业客户数量均实现明显增长。值得一提的是,从六大行的科技金融产品体系看,基本上是围绕“股、贷、债、保”的思路开展科技金融业务。
“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迫切性存在差异。这意味着,科技型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时机比能否获得资金支持更重要。”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三季报来看,六大行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更加精准、更加细腻,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技贷款余额明显增长
2025年前三季度,国有大行积极融入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依托集团全球化优势、综合化特色,助力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科技金融业务取得明显成效。
无论是从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来看,还是从所支持的科技企业户数来看,多家银行实现了较明显的增长。三季报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工商银行(601398)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超4.2万亿元,科技型企业贷款超2.7万亿元;农业银行(601288)科技贷款余额超4.7万亿元;中国银行(601988)科技贷款余额约4.7万亿元,授信户数超16万户;交通银行(601328)科技贷款余额突破1.5万亿元,获贷企业数超6万户;邮储银行(601658)科技贷款余额突破940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贷款仍是六大行支持科技创新的基本盘,但从整体产品体系上来看,各行围绕“股、贷、债、保”综合思路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趋势愈加明显。
例如,工商银行聚焦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强化“股、贷、债、保”联动,提供多元化、接力式金融服务,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该行实现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股权投资试点的18个试点地区基金签约全覆盖,设立基金38只,认缴规模超450亿元。
又如,建设银行(601939)累计在15个城市注册21只AIC股权投资试点基金;承销科创债券(含科创票据、科技创新债券)118笔;前三季度,债券投资组合中科创债投资量同比增长超4倍。再如,今年以来,邮储银行发行历史首单科技创新债券,发布“邮银财管+”系列服务,创新打造符合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的产品体系。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要多方面发力,可以看到,银行机构综合运用‘股、贷、债、保’的思路为科创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能够更加契合科技企业生命周期阶段的融资需求。”娄飞鹏表示。
“技术流”评价体系破解融资难题
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关键在于金融理念和服务模式的创新。科技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研发周期长的特点,企业的核心在于人和技术。这与之前银行“看历史、看报表、看押品、看规模”的信贷逻辑有不小的差异。
娄飞鹏表示,不少银行开始用“技术流”评价替代单一的“资金流”或“抵押物”思维,为轻资产的创新型企业开辟融资新通道。
四川省铭圳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铭圳纺织”)是一家专注于纺织科技创新的中小企业。在企业生产车间,崭新的全自动纺织智能制造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这条代表着行业先进水平生产线的引进,依靠的是邮储银行达州市分行发放的500万元“科创贷”资金。然而,就在几个月前,企业负责人还在为这笔关键的设备采购资金发愁。
“我们拥有多项核心专利,产品广泛应用于高端医疗、智能穿戴等领域。去年企业年产值突破8000万元,发展势头良好。但正在我们计划采购新型智能设备、扩大生产规模的关键时间窗口,却因为拿不出足够的抵押物放缓脚步。”企业负责人坦言。
如何解决轻资产科创企业的融资难题?
邮储银行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固定资产抵押思维,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企业更宝贵的财富——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技术流’评价模型,把企业的专利价值、科研团队实力、技术成果转化率等这些‘软实力’,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硬通货’。”邮储银行达州市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一评估体系的变革实现了将企业的“技术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
眼下,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已迅速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澎湃动力。新生产线的引入,使铭圳纺织的研发效率提升了40%,年产能预计将大幅增长60%。近日,该企业成功与3家国际知名品牌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的订单规模有望突破1.5亿元。
银行须进一步创新信贷模式
“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不能只扮演输血者的角色,更要成为助力国家战略产业升级的综合服务提供者。”娄飞鹏表示,对于如何构建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部分商业银行已有突破,并持续探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路径、新模式。
实际上,不同银行针对自身优势特色,开展科技金融业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例如,工商银行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领域拓展。中国银行发挥全球化传统优势,支持科技型企业出海需求,聚焦解决跨境资金管理痛点,提供跨境金融服务。
在安徽合肥,一家获得“算力券”支持的AI芯片初创企业,对于当下的科技金融服务颇有感慨。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初创期的科技型企业经常因缺乏固定资产难以获批贷款。中行合肥分行了解到他们的困难后,结合公司已签约的算力服务合同,为其核定了信用贷款,金额覆盖合约总价的80%,帮助公司顺利调用高性能算力资源、加速模型训练。
中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创新金融产品、破解“轻资产、融资难”困境,成为中国银行提升科技金融服务质效的落脚点。该行推出的“中银科创算力贷”通过“政府算力券+银行算力贷”联动模式,打通政策与金融的资源壁垒。该产品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的基础层、创新层、应用层三大客群,覆盖从算力供给到技术应用的全链条。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接下来,银行机构应进一步创新信贷模式,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成果转化贷款以及供应链金融等,适应科技企业特点,降低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此外,还应加强与政府和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利用专项再贷款工具,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