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保渠道重夺“C位”,高速增长能否延续?
2025年以来,银保渠道凭借超预期的市场表现,重返人身险第一大渠道之位。
近日,上市险企最新披露的三季报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实现规模保费583.10亿元,同比增长63.3%。其中,新保期缴规模保费159.91亿元,同比增长43.6%。
新华保险(601336)银保渠道实现保费收入669.41亿元,同比增长47.7%。其中,长险首年保费359.38亿元,同比增长66.7%。
中国平安寿险及健康险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大增170.9%。
随着2025年步入尾声,银保业务的未来发展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太保寿险总经理李劲松乐观预计,明年银保市场总体增速可能和今年保持一致,期缴业务增速在10%左右。在他看来,银保合作正从“渠道合作”走向“生态融合”,从“单点突破”迈向“全局赋能”,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有望保持两位数增长
纵观全球金融市场发展历程,银保合作已成为成熟市场的重要商业模式。在欧洲等地区,银保渠道在保险总保费中的占比超过50%。
从国内来看,近年来,《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国十条)和“报行合一”等监管政策的实施,推动银保业务从规模导向转向价值导向,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细管理,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人身险保费规模突破4万亿元大关,创下历史新高。其中,银保渠道贡献超过40%的规模保费、60%的新单保费和30%的新业务价值,成为保险业价值增长的重要引擎。
站在“十五五”规划新起点,银行与保险作为金融体系两大支柱,协同发展正当其时。中国太保(601601)董事长傅帆指出,我国居民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已超过百万亿元,综合保障需求持续增长,为银保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共同富裕扎实推进,这些社会变迁都为银保创新带来了丰富的应用场景。
中国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冀乃暹认为,放眼2026年,银保渠道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她分析称,首先,保险业整体具备高增长潜力。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市场相比,我国保险市场的深度与密度仍存在较大差距。与此同时,我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正从原先的存款、房地产为主,逐步向多元配置转型,保险作为安全性资产的配置价值日益凸显。
其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居民对于保险的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兼具保障、储蓄与投资功能的生存风险相关产品更受中老年群体青睐,在银行端也取得了不错的销售表现。此外,“报行合一”落地后,银保在新单保费上跃居渠道第一,预计明年将进一步加大对该渠道的资源投入。
最后,站在银行的角度,保险在资产配置中的地位逐渐增强。居民“存款搬家”转向风险资产后,资产增长呈现较大的波动性。此时,保险产品凭借其保障功能、超长期确定性收益等,能够在资产组合中起到平抑波动的作用,有助于增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黏性。
数字化转型赋能
不过,强势增长之余,银保渠道发展仍面临一系列问题,譬如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难以匹配客户日益多元的保障需求。在此情况下,银行应如何携手保险公司,共同构建更健康的银保生态?
对此,招商银行财富平台部总经理厉明东指出,首先要重构“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和服务逻辑。过去银保渠道销售了大量的增额终身寿险,这类产品以收益作为主销逻辑。面对新的客户需求,应回归保险保障本源,围绕客户在养老、子女教育、财富传承等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打造更具匹配度的保险产品。
其次要强化科技赋能。保险业在转型过程中,产品越来越复杂,服务客户的难度也逐渐增加,传统服务模式面临效率压力。必须以科技为引擎提升服务效能,特别是在大模型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应充分发挥大模型技术在帮助客户进行保险配置上的作用。
“如果银保渠道产品结构仍维持单一,不能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未来增长率显而易见就是个位数。”为此,厉明东向保险公司提出三点倡议:一是推动产品开发融合,二是推进服务生态融合,三是加强数字化平台融合。
兴业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李理同样指出,数字化转型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已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如何将数字化转型的成果有效赋能银保渠道,仍需要行业共同探索。
“银保合作需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构建高效协同的服务生态,以实现长期共赢。”李理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在于对客户需求的深入洞察,这不能仅依赖一线人员,更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加深对客户的分析与了解。
目前,各家金融机构都建立了客户画像体系,但受制于数据隐私与安全要求,数据大多局限于系统内部使用,从而形成“数据孤岛”。李理呼吁,应通过更高层次的数字化手段,推动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对客户的穿透式洞察。
不过,李理也指出,数据端的互补共享与相互赋能,仍面临监管与效率之间的现实挑战。如何在合规前提下平衡客户隐私保护与数据价值挖掘,是行业下一步需共同应对的重要课题。
协同发力正当时
站在保险公司的角度,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助理叶波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构建数字化平台对于银保合作的重要性。
第一个关键词是“必然选择”。在全球科技浪潮下,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正赋能千行百业,将数字化作为增强金融韧性、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抓手,已经成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共识,保险业也不例外。数字化正从赋能工具,升级为重塑保险行业发展规律和生态建设的关键驱动力,这场变革将持续推动保险业价值增长,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并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第二个关键词是“提质增效”。当前,银保客户需求与行为已发生深刻变化,客户标签从标准化、单一化走向复杂化、立体与个性化;活跃场景也从线下的物理网点,大规模迁移到线上。在这样的趋势下,传统的人海战术已难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的需求,数字化成为提质增效的必然路径。保险公司与银行积累的全域客户标签两相结合,将实现从“大海捞针”到“有的放矢”的精准触达。
第三个关键词是“深度融合”。未来数字化的推进,需要银行和保险公司双方共建数字文化体系与机制。传统的银保关系叫代销,属于物理反应;如何实现从物理反应到深度融合的化学反应,这是摆在银行和保险公司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蕴藏着巨大想象空间。
在东吴证券首席战略官、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孙婷看来,在欧洲银保一体化合作模式中,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产品定制、整合客户旅程、数据洞见共享、一体化团队协同和生态场景共创五大维度,创新银保渠道发展。可借鉴欧洲银保一体化合作模式,寻求银保渠道发展新突破。
在日前召开的三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李劲松透露,网点扩张将是太保寿险2026年最为核心的银保发展策略。“我们的网点增长很大程度上来自国有银行的网点增长,这一块空间非常大。目前在头部五大行当中,我们占比最高的渠道也仅仅是5%,但明年我们希望把以工行、建行为代表的渠道提升占比到8%左右,目前预设网点增速大概在35%到40%。”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