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连接:通信网的机会与挑战
一次“循序渐进的智能重构”。
当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在高速上同时接收路侧感知数据、车辆协同信号与云端决策指令,当一座智慧工厂里成千上万台设备需要毫秒级响应的精准联动,当远程手术的高清影像与机械臂操控信号必须零延迟同步,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发展,我们不禁要问,曾以“传输速率”和“覆盖范围”为核心指标、仅承担数据搬运功能的移动通信,还能满足如今“智能连接”对“精准、协同、主动”的深层需求吗?
过去数十年,移动通信更像一条高效的“管道”。
过去数十年,移动通信更像一条高效的“管道”,一端接入用户终端,一端连接网络核心,核心任务是把数据快速、稳定地从A点送到B点。但随着AI、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度渗透,“连接”的内涵已彻底改变,它不再是孤立的点对点传输,而是需要打通数据、算力、场景的“智能协同枢纽”。
当连接开始承载“决策辅助”“资源调度”“风险预判”等更复杂的使命,移动通信的角色,必然要从被动的“管道”向主动的“中枢”加速转型。而这场转型的关键,就藏在对“智能连接”需求的深度回应中。
四大特征定义智能体连接
当前,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物联网全域覆盖、算力网络协同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推动各类物理设备与数字系统加速向“自主决策、协同交互”的智能体形态演进。从工业生产的柔性制造单元,到城市治理的智能感知节点,再到深空探测的无人装备集群,越来越多的场景需要超越传统“数据传输”的连接能力,这种连接不仅要实现“万物互联”,更要支撑“万物智联”。
相较于传统移动通信的“管道式连接”,智能体连接以“智能协同”为核心,呈现出四大显著特征,实现了从“能通”到“智通”的本质转变。
一是需求驱动的动态适配能力。智能体连接打破了“一刀切”的网络服务模式,能够基于智能体的业务属性动态调整网络参数。例如工业场景中,焊接机器人需毫秒级时延保障操作精度,网络可自动将其接入低时延切片;而仓储机器人侧重高并发数据传输,网络则优先分配带宽资源。华为AI核心网通过“体验经营智能体”实现资源动态调度,可根据智能体类型生成差异化QoS保障策略,这种适配能力使网络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服务”。
二是通感算智的深度融合特性。作为智能体连接区别于传统连接的核心标志,随着5G-A向6G技术的演进,通信、感知、算力、AI四大技术能力突破单点局限,进入深度协同的融合阶段。通信层面,从毫米波、太赫兹等新型频谱技术到网络切片的动态编排,构建起可按需调配的高速数据传输通道,支撑智能体海量异构数据的实时交互;感知层面,通过基站雷达、超宽带定位、多模态传感融合等技术,使网络具备对物理环境的精准认知能力,能够为智能体提供位置、距离、运动状态等多维环境信息,辅助其完成路径规划与障碍规避;算力层面,依托边缘-云端协同的算力网络架构,将轻量化算力部署于网络边缘节点,满足智能体低时延实时计算需求,同时通过云端集约化算力支撑复杂模型训练与全局数据处理,实现“就近计算”与“全局优化”的平衡;AI层面,从边缘侧的轻量化推理模型到云端的大模型决策系统,形成分层智能体系,能够对通信质量、感知精度、算力负载进行动态优化,驱动整个连接系统向“感知-决策-执行”的闭环演进。
同时,通感算智的融合还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从地面到空天的拓展。星地融合通信技术通过高轨、中低轨卫星与地面基站的协同组网,构建起全域覆盖的连接网络,解决了偏远地区、海洋、空域等传统地面网络覆盖盲区的智能体连接问题。在这类场景中,卫星不仅承担数据回传的通信功能,还可通过载荷搭载的遥感感知设备,为智能体提供大范围的环境监测数据;边缘节点与卫星载荷的算力协同,能够在近空间完成数据预处理与快速决策,减少对地面云端的依赖;AI算法则负责对卫星通信链路质量、感知数据精度进行动态校准,同时优化多卫星与地面节点的资源调度策略。
三是协议驱动的自主协同机制。智能体之间的高效交互依赖标准化通信协议,如同HTTP协议支撑了互联网的发展。当前业界正加速构建智能体原生协议体系,如ANP试图成为智能体互联的“HTTP”,通过底层数据直接交互替代传统UI层面的间接沟通,大幅提升智能体协同效率。这种协议驱动模式使智能体能够自主发现、认证与协作,例如电商供应链中,订单智能体可直接与库存、物流智能体交互完成调度,无需人工介入,推动连接从“人机交互”为主转向“机机协同”为主。
四是意图驱动的运维闭环体系。智能体连接实现了网络运维从“人工干预”到“自主闭环”的跨越。依托AI原生网络构建的运维智能体,可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接口处理网络告警与服务投诉,结合多维度网络数据实现故障的自主诊断与根因定位;搭配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实协同验证机制,能在虚拟仿真空间预演网络参数调整、策略更新等操作,提前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大幅降低现网操作的不确定性。
这种闭环体系使网络具备持续自我进化能力,可基于智能体交互过程中产生的流量特征、服务质量数据等,动态优化资源分配策略与运维规则,不断提升长期服务稳定性与效率。
网络如何建?
智能体连接不是移动通信的局部升级,而是一场“连接范式”的根本性变革,它将网络从“数据传输管道”重塑为“智能协同中枢”,成为AI与实体经济融合的关键纽带。目前,智能体连接产业链已形成“上游技术支撑、中游核心构建、下游场景落地”的完整架构,其中设备商作为中游核心,主导着技术路线与生态整合方向,成为产业链的关键枢纽。
具体来看,技术路线上,设备商凭借底层技术积累,直接决定智能体连接的演进方向。华为以“AI 核心网”为核心,构建“网络-算力-AI”一体化能力,分阶段实现从“AI赋能”到“AI 原生”的升级;中兴聚焦“通感算智融合”,通过基站集成感知功能,定义“通信+导航”的场景化技术标准;中信科移动则依托6G研发优势,搭建“终端-边缘智脑-核心网-智脑中心”五级架构,确立分层智能的技术框架。三者的技术路线选择,也共同构成了当前智能体连接的主流技术图谱。
在生态资源整合上,智能体连接需跨网络、算力、行业场景协同,设备商是生态整合的核心枢纽。一方面,设备商向上整合芯片、AI引擎等上游资源,如华为将传统电信云升级为叠加 FusionMind AI 引擎的智能融合电信云;另一方面,向下联动运营商、行业伙伴推进场景落地,例如华为联合中国移动(600941)、乐聚机器人发布5G-A具身智能机器人,中兴与行业伙伴打造“5G-A+低空经济”标杆案例,通过“技术+伙伴”模式打破产业壁垒。
在基础设施的构建上,智能体连接的“智能协同中枢”定位,依赖底层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设备商是这一环节的唯一实现者。从华为的AI核心网设备,到中兴具备感知功能的5G-A基站,再到中信科移动支持数字孪生的网络设备,设备商提供的硬件与软件系统,构成了智能体连接的物理基础,直接决定网络的算力承载、协同效率与场景适配能力。
由此看来,智能体连接带来的“连接范式”变革,正在打破传统设备商竞争格局,催生新的产业座次调整。
目前,国内头部设备商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在“通感算智融合”与场景落地速度上,国内设备商已形成明显领先优势。华为的全栈技术整合能力、中兴的场景化突破路径、中信科移动的6G前瞻性布局,使其在智能体连接的核心技术与商用进度上,远超国际同行。
而国际设备商陷入“技术跟跑”与“场景滞后”困境爱立信、诺基亚等国际设备商虽在局部领域推进研发,如爱立信聚焦Network AI的运维智能化、诺基亚通过ReefShark芯片提升算力支持,但在“通感算智融合”的核心技术整合与场景落地速度上,已落后于国内设备商。其核心问题在于技术路线相对单一,缺乏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绑定,难以快速响应低空经济、智慧工厂等新兴场景的需求,未来在全球智能体连接市场的份额可能进一步收缩。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移动通信的不断发展,设备商的格局竞争焦点也正转向“6G前瞻性”与“场景深度适配”,随着智能体连接向6G演进,设备商的竞争将从当前的“技术落地”转向“长期布局”。中信科移动的五级分层智能架构、华为的AI原生网络规划,均已瞄准6G时代的智能协同需求;同时,谁能更快实现“技术-场景”的深度适配,如中兴在低空经济、华为在具身智能的突破,将成为决定未来格局的关键。具备“6G前瞻性+场景落地能力”的设备商,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循序渐进的智能重构
在相关专家看来,智能体连接将在技术演进与生态完善的双轮驱动下加速发展,未来3-5年有望实现从“试点验证”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
其中,5G-A将成为智能体连接的近期主力,重点实现工业、低空等场景的落地;6G则将推动连接能力向“空天地一体”与“全域智联”升级。根据IMT-2030(6G)推进组规划,6G将实现“通感算智”的全面融合,通过太赫兹通信、天地一体化网络,为太空机器人、深海智能设备等极端场景智能体提供连接服务。同时,AI原生网络将进一步成熟,网络能够自主理解智能体意图并生成服务方案,实现“用户只提目标,网络搞定一切”的终极形态。
然而,智能体连接的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需产业链协同突破,避免陷入“技术先进但落地困难”的困境。
首先是当前智能体连接的核心技术仍存在瓶颈。一是多智能体协同能力不足,当大量智能体同时交互时,网络易出现资源调度混乱,现有算法难以实现全局最优;二是算力能耗平衡难题,边缘侧轻量化模型的推理精度与云端大模型的算力需求存在矛盾,如何在低能耗下保障服务质量仍是关键;三是感知与通信的干扰问题,基站集成感知功能时易产生信号干扰,影响连接稳定性。
同时,智能体连接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导致不同厂商的解决方案兼容性差。在协议层面,ANP、MCP等协议并存,智能体跨平台交互存在障碍;在接口层面,网络与智能体的对接接口缺乏规范,增加了企业的接入成本;在评价体系层面,智能体连接的性能指标尚未统一,难以量化技术价值。这种碎片化严重制约了生态的规模化发展。
更为关键的是,智能体连接涉及大量敏感数据,但当前缺乏针对性的安全防护体系,智能体被劫持、数据泄露等风险突出。同时,智能连接基础设施的部署成本高昂,边缘智算节点、通感一体基站的建设与运维费用对运营商构成压力,而工业、医疗等领域的付费意愿尚未完全培育,投资回报周期较长,影响产业链的投入积极性。
因此,相关专家建议,智能体连接要避免“技术先进但商业无效”的陷阱,必须遵循“短期聚焦痛点、长期逐步扩展”的节奏,而非一味追求的远期目标。先锁定“高需求、低门槛”场景破局,以“场景收益”反哺技术升级,逐步向“高门槛、高价值”场景渗透。
无疑,智能体连接的发展,正在重塑产业链各主体的定位,过去“设备商卖硬件、运营商建管道、行业客户买服务”的单向关系,将转变为“共同定义需求、共同创造价值”的共生关系。
未来运营商若仅承担基站建设,将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必须参与到场景运营中,通过“管道收入+运营收入”的双模式,提升投资回报能力,进而更主动地参与智能体连接的生态建设;设备商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基站、核心网等硬件的性能,而是整合AI引擎、算力资源、行业数据的能力;行业客户需更主动地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才能让智能体连接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可见,智能体连接的未来,不在于是否能实现“颠覆式创新”,而在于能否以务实的态度打破“技术、标准、生态”的制约,让每一步发展都匹配产业需求与商业价值。它不是一场“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次“循序渐进的重构”。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