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下架中长期定存产品 稳健理财资产配置迎调整
近期,银行业存款产品结构调整掀起热潮,多家中小银行集中下架3年期、5年期定期存款产品,部分机构直接取消5年期定存选项,同步下调各期限存款利率,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调整背后,是银行业应对净息差压力、优化负债结构的主动选择,也预示着储户稳健型资产配置将迎来新变化。
多地银行密集调整定存利率
3年期、5年期定存逐步“退场”
11月初,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率先打响调整第一枪,发布公告称自11月5日起取消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并下调其余期限定存利率。调整后,该行1年期、2年期利率均降至1.45%和1.55%,分别下调5个基点;3年期利率降幅最大,下调10个基点至1.85%,原1.9%的5年期定存利率已显示为空缺。
据了解,近期包括网商银行、中信百信银行、华瑞银行、新安银行等多家机构App显示,存款产品中已无5年期定期存款相关选项。北京中关村银行调整力度更大,直接下架了3年期、5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存款产品。据不完全统计,近一个月来,大连银行、湖北荆门农商银行、新疆木垒农商银行等十数家中小银行陆续加入下调存款利率行列,部分产品降幅超60个基点。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趋势已蔓延至国有大行。建设银行(601939)手机App显示,其3年期定存最高年利率1.55%,较5年期高出25个基点;光大银行(601818)称三年期定存利率与五年期一致,民生银行(600016)则表示三年期“安心存”产品年化收益为1.7%,已高于五年期定存收益。
中长期存款利率低于短期利率
中长期定存的收益吸引力持续减弱
业内人士据此表示,此次中长期定存密集下架的同时,银行业“利率倒挂”现象愈发突出。新疆玛纳斯农商银行最新利率表显示,3年期存款利率1.35%,5年期利率1.30%,低于2年期存款利率;大连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统一为1.6%,低于省内及多地分行1.8%或1.85%的3年期利率水平。这种中长期存款利率低于短期的情况,使得中长期定存的收益吸引力持续减弱。
同时,有业内人士指出,倒挂现象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银行业持续承压的净息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再降0.01个百分点,持续处于历史低位。中小银行揽储能力和品牌信任度弱于大型银行,此前依赖高息长期存款吸引客户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在净息差收窄压力下,只能通过缩短存款期限和下调利率平衡收益。
尽管多数银行表示仍保留五年期定存业务,但“劝退”长期定存、引导客户转向保险等替代产品似乎已成趋势。西安某国有行的理财经理就坦言,如果储户想追求周期更长的理财产品,会推荐客户去买一些固定收益类的保险。
未来银行存款利率大概率下行
实现保值增值 储户需重构资产配置
针对目前中长期定存下架的情况,多数业内人士表示,后续更多中小银行大概率会跟进调整长期限存款产品,这将成为行业普遍趋势。短期内虽能降低负债成本、缓解息差压力,但长期可能导致储户流失,尤其高度依赖高息揽储的机构,需通过提升服务效率、开发特色产品重塑竞争力,行业分化或将加速。未来银行存款利率大概率下行,其中中长期存款利率下行概率更高,银行需扩大非息收入、全面稳固净息差水平。
面对这一变化,稳健理财投资者的资产配置需主动适配。业内人士建议,首先可提前锁定尚存的高息长期存款,重点关注部分中小银行仍提供的3年期及以上定存;其次构建多元化投资组合,以低风险产品为核心配置,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可搭配纯债基金等稳健型品种,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业内人士提醒,随着存款产品结构向短期化、差异化转型,储户需密切关注银行产品调整动态,结合自身资金使用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及时优化资产配置组合,避免单一依赖定期存款导致收益缩水。资产配置有望从“单一储蓄”向“多元理财”转变,银行理财等低风险产品有望迎来增量资金。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李滨
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