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东风催化光伏行业拐点,如何把握“三重底”投资窗口?
历经两年多的深度调整,在2025下半年,光伏行业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周期拐点。
随着国家层面自上而下重拳整治行业“内卷化”竞争,一系列旨在推动产能出清、引导有序发展的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为陷入低价恶性循环的光伏市场注入了强大的修复动能。
当前,行业正展现出清晰的困境反转态势:产业链价格触底反弹,企业盈利水平显著改善,二级市场板块指数自底部强势回升,一场由“政策引导”与“市场自律”共同驱动的供给侧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而从投资视角审视,当前光伏板块也正罕见地处于“盈利、持仓、估值”三重底部叠加的历史性机遇期,为其后续的成长回归奠定了坚实投资基础。
眼下,一些基金公司正顺势把握光伏新周期机遇。例如11月18日上市的光伏ETF华夏(515370),便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聚焦光伏全产业链龙头、一键布局行业复苏红利的便捷工具。
光伏“反内卷”成效初显
2020年以来,在“双碳”目标引领与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双重推动下,国内光伏产业步入快速扩张通道,并迅速确立全球领先地位。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截至2023年底,我国累计光伏装机容量突破400GW,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在行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一系列严峻挑战也接踵而至:产能过剩引发的价格暴跌、国际贸易壁垒的层层高筑等,让行业由此便陷入严重的价格战,低价竞争严重压缩着行业整体利润。
与钢铁、化工等集中度较高的行业不同,光伏产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市场集中度有限,仅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产能的有效出清与良性发展。
不过面对这一行业困境,自去年以来,国家已开始积极施为,以密集的整治信号推动光伏行业从无序竞争迈向规范发展。
2024年下半年起,国家政策多次释放了对光伏市场的整治信号。从去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防止内卷式竞争”,到同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再到今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写入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以及6月出台修订《反不正当竞争法》,政策对于“反内卷”的态度愈发坚定。
今年7月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要依法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紧接着,7月3日,工信部的座谈会也明确表态,将依法依规、综合治理光伏行业低价无序竞争。在政策持续引导下,行业自律与产能出清进入实质性阶段。
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事件,在于多晶硅收储平台的筹建——日前,硅料龙头企业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透露,17家龙头企业已联合签署协议,拟设立规模约700亿元的基金,以“承债式”收购约100万吨落后多晶硅产能,助力全行业产能回归合理区间。
进入2025年三季度,光伏“反内卷”已成效初显: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成功减亏,光伏产业链价格也出现强势反弹。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显示,2025年6月底以来,多晶硅价格已出现触底回升。同时今年7月至9月初,多晶硅致密料价格从37元/kg回升至9月初的48元/kg,涨幅达29.7%;光伏组件价格在0.65-0.72元/W区间企稳,高效率BC、TOPCon组件因溢价能力维持在0.85元/W以上,实现盈利修复。
兴业证券在近期研报中称,建议关注供给侧改革预期及新技术变革带来的结构性机会:“光伏行业有望迎来业绩环比改善和反内卷实质性推动的双重利好,当前行业仍然处在周期底部,建议积极布局反内卷行情。”
三重底部机遇 投资正当时
当市场讨论行业拐点是否来临时,资金已经开始积极“投票”。受到国家层面剑指“内卷”的政策东风催化,今年6月以来,光伏板块在二级市场上也结束了超半年的下行,开启企稳-反转的新阶段。
10月9日,A股在国庆长假后的首个交易日即迎来开门红,光伏板块表现尤为抢眼,超过20只个股涨停。10月29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当日再度大涨8%。
截至2025年11月17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自年初以来已涨36.94%,跑赢上证指数17.88%。其中自6月30日以来,指数涨幅更高达56.45%,期间成分股累计成交额5.15万亿元。
展望板块的后市投资价值,在机构观点看来,目前的光伏行业,不仅产业周期上处于拐点,站在投资的角度,也处于“三低”区域,具备较大的向上空间。
一是盈利低点。在2024年,光伏行业整体营收一度下滑至12473.23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20.59亿元,同比2023年分别收缩了13.83%和20.59%。但今年以来,一系列光伏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显示,板块的深度调整即将迎来拐点。
尤其在今年三季度,光伏企业财务数据修复显著。东吴证券统计,2025年三季度光伏板块收入同比增长8%,归母净利同比大增1495%。而根据iFind数据预测,2026年起,光伏行业有望持续处于上升通道,预计2026、2027年营收同比增长15.47%和12.96%,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127.5%和32.96%。
二是机构持仓低点。从申万光伏设备指数的统计来看,今年二季度,光伏设备板块的公募基金(剔除被动指数基金)持仓市值为239.4亿元,占比流通盘的比例仅为2.1%。这一比例已回调至2018年的水平,但仍不及2022年年中持仓比例的1/4,整体上依然处于历史低位。
三是估值低点。截至11月17日,中证光伏产业指数的PB为2.71,处于过去五年的43.43%分位。值得注意的是,“反内卷”政策催化下,光伏产业PPI的转正预期亦有所提升,意味着相关企业还将进一步打开盈利空间。
在公募市场,聚焦光伏领域的指数产品正加速“上新”,为投资者一键布局光伏板块提供了高性价比的工具。例如11月18日正式上市的光伏ETF华夏(515370),便是一只聚焦于光伏行业的ETF基金。
公开信息显示,光伏ETF华夏(515370)跟踪中证光伏产业指数。该指数汇聚行业龙头企业,选取的公司业务涉及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逆变器、光伏设备及电站运营等光伏全产业链领域,从上至下覆盖了光伏制造、光伏系统、光伏应用等三大场景。
截至今年10月末,中证光伏产业指数前十大重仓股,分别为阳光电源(300274)、隆基绿能(601012)、特变电工(600089)、TCL科技(000100)、通威股份(600438)、正泰电器(601877)、TCL中环(002129)、晶澳科技(002459)、德业股份(605117)和天合光能,合计权重为60.74%,光伏成份股高度集中。
在“反内卷+能源转型”双轮驱动下,光伏产业正从困境反转重回健康成长期。对于希望分享新能源时代红利的投资者而言,通过光伏ETF华夏(515370)布局全产业链龙头,或许正是捕捉下一轮成长机遇的关键窗口。
0人